说起俄乌冲突这事儿,从2022年2月一直打到了现在,已经三年多了。刚开始嘛,大家都盯着俄罗斯和乌克兰,谁赢谁输,谁占便宜,可没想到,实际上吃亏最大的是德国。默克尔那老太太,刚刚下台没多久,就直言不讳地说,欧洲可能变成这场战事最大的受害者。她当时讲的话,现在听来真是一句没错。不是俄罗斯经济垮掉,也不是美国赔钱,结果德国这个欧洲领头羊,工业基础扎实,偏偏因为能源问题被卡得死死的,经济一路滑坡,损失超过千亿欧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你想啊,德国原本靠着俄罗斯的廉价天然气,工厂都是嗡嗡转,现在一断气,那成本翻倍,企业纷纷关门,失业率也上扬,简直就是火上浇油,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似的。
谈到默克尔这个人,她在当政期间,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一路都挺警觉。早在2014年克里米亚出事那会儿,她就在欧盟会议上敲了敲桌子,强调得别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要多元化能源来源。可惜呀,德国政府还是一意孤行,继续推动北溪管道,把俄罗斯的天然气直通到波罗的海底,进口比例超过一半。等到2022年初,她卸任前,已经反复说了,要是这场冲突真的开打,整个欧洲都得付出惨重代价。她还提了2015年的明斯克协议,说那其实就是在拖时间,给乌克兰腾点儿气,准备好打仗的。
默克尔那眼光,当时看得不算明白,现在回过头来仔细看看,欧洲在全球的经济份额,从2018年的15.42%一下子掉到2023年的14.55%,这掉幅真挺明显的。德国作为欧盟最大的经济体,首当其冲,去年GDP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今年还又缩水了0.3%,明年预计再跌0.2%。跟2019年的水平一比,已经倒退了整整5%。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预测,欧盟到2025到2027年,增长速度还会比全球平均水平慢,要是能源问题还得不到解决,全球制造业的份额可得丢掉15%。
冲突一开始,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的军队就推进了,欧盟紧跟着美国一块儿搞制裁,德国走在了最前面,直接停了北溪2号的认证。结果呢,自己国家的能源链条一下子就断了。过去俄罗斯提供的天然气,占欧盟市场的40%,石油占23%,煤炭45%,价格实惠,还能通过管道直达如今,到了2022年9月之前,欧洲的天然气和电价涨了3.5倍。德国工业使用的能源占总消耗的59%,像化工、汽车这些重要产业都挨了大刀。
巴斯夫这个化工巨头呢,路德维希港那边的生产线不少关掉了,转头跑到美国投资建厂。大众汽车也一样,增加在美国的布局,因为那边的能源便宜。企业倒闭的潮子来了,2022年第四季度,欧盟企业破产数量环比上涨了26.8%,比去年同期多了30%以上。德国的中小企业撑不住了,关门的关门,减产的减产,工人们都得下岗,社会压力那可是挺大的。
说到能源这块,俄罗斯早在2025年1月1日就正式停掉了通过乌克兰的输气管道。原本欧盟那边有六条大管道,现在只剩下两条还能用,真是捉襟见肘。欧洲不得不转头向美国采买液化天然气,价格可是比俄罗斯的管道气贵了好几倍。近几年,美国变成了欧洲最大的LNG供应商,2024年还低价收购了不少欧洲的能源资产,日子过得挺滋润。德国政府也在忙着找替代的货源,像挪威、阿尔及利亚这些地方提供的气源,但总量不够,价格也高得离谱。
居民们也跟着吃苦头,77%的德国房主都觉得能源账单涨了,不少出租车司机原本加满油的钱50欧,现在得150欧。政府账本也出问题啦,2023年就短缺600亿欧元,干脆取消了农业柴油补贴和农机税收优惠。农民们不干了,从2023年底开始闹事,就开拖拉机堵路,到了2024年一月高峰时节,柏林街头聚集了6000辆拖拉机,示威的人也有8500个。朔尔茨政府愁得要死,他自己都说了,德国正面临“去工业化”的风险,经济结构已经崩溃了。
这笔经济损失,让人真是心里堵得慌。德国一下子就亏了2000亿欧元以上,整个欧盟到2025年要额外支付1200亿欧的能源开支,斯洛伐克这个小国家也得多出15亿欧元。制造业外迁的问题严重,2024年德国对外投资增长了35%,其中有70%都流向了北美。想想看,德国的出口额接近GDP的一半,以前BBA的汽车、机械设备啥的卖得那叫一个火爆,
现在全球贸易一塌糊涂,订单少得可怜,利润也变得越发薄弱。欧元一路贬值,市场波动不断,法兰克福股市从2022年头的16000点一路跌到12000点以下。银行里的信贷风险变高,投资者的信心也跟着打了折,资金纷纷往外流。社会上矛盾也跟着激化,工人们罢工不断,市民们抱怨物价飞涨,蔬菜肉类都涨价了,生活成本一天比一天高。政府想搞清洁能源转型,加大风电和太阳能的投入,可短期内效果没那么明显,工业企业还得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
美国那边倒是暗中赚着大钱。冲突一来,美国的能源出口翻了一番,卖给欧洲的液化天然气价格也水涨船高,还对欧洲征收了30%的关税。欧盟的政治地位变得没以前那么稳固,军事影响力也跟着减弱,法国都开始从非洲撤军。欧洲原本想走自主决策的路子,现在反倒越发依赖美国啦,武器援助、金融支援啥的,全得看美国的脸色行事。
乌克兰那边,债的山头都快堆成山了,还款遥遥无期,欧洲掏了上千亿欧元全成了打水漂的肉包子。俄罗斯呢,虽然遭遇制裁,但把目标转到东方,2025年对亚洲的天然气出口创出新高,对印度的石油出口也增加了不少,还和中国签了长期合同。俄罗斯经济没有垮,卢布稳住了,军工产业反而越做越旺。
德国眼看着情况不妙,转眼就把希望寄托在了东方。2023年,中德之间签了不少能源合作协议,西门子还和中国企业一起搞风电和太阳能的项目。在新能源车方面,德国的技术还挺牛,但中国市场很大。博世在苏州砸了10亿欧元建工厂,大众也在扩展合资企业,国轩高科则在德国建立了工厂。
2023年5月,关于中德新能源汽车关税减免的协议签署了,德国车在中国的竞争力变得更强了。科技方面,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的合作热火朝天,中国市场也吸收了不少德国的出口,帮德国降低了成本。等到2025年,德国新总理弗里德里希·梅尔茨一上台,就更强调跟中国的合作了,虽然美国还在威胁要对欧洲汽车加关税呢。
不管是谁遇到这事儿,都该好好想想,德国工业4.0推得挺热闹,结果能源一紧张,整个局势就乱成一锅粥。不仅欧盟市场份额在缩,小产业也纷纷外迁,社会压力山大,败家帽子都扣稳了。俄罗斯调整战略,把“自己人”放在前面,美国趁机渔利,德国的经济倒退了五年,损失超出了2400亿欧元。将来怎么走?得在地缘风险和经贸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学会多元依赖,不让外部的冲突再把自己“砸锅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