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范蠡辅佐勾践灭吴后,为何选择隐居经商? - 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南阳范蠡辅佐勾践灭吴后,为何选择隐居经商?

2025-09-11 05:21:26

南阳范蠡辅佐勾践灭吴后,为何选择隐居经商?

公元前 473 年,姑苏台的火光映红了夜空,越王勾践率领大军攻破吴国都城,称霸诸侯。庆功宴上,勾践满面春风地赏赐群臣,可身为灭吴首功的范蠡却缺席了 —— 此时的他,正带着家人悄悄登上一叶扁舟,顺流而下,消失在茫茫太湖之中。这个从南阳走出的谋略家,为何在功成名就的巅峰时刻,毅然抛弃荣华富贵,转身踏上隐居经商之路?

1. 看透勾践:帝王心术下的生存危机

范蠡的隐退,首先是看透了勾践的为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记载了一段很关键的对话,范蠡曾对文种说:“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他伴随勾践二十余年得出的血泪总结。

当年勾践兵败会稽,沦为吴王夫差的马夫,范蠡始终不离不弃,陪着他在吴国忍辱负重。为了麻痹夫差,勾践甚至亲尝夫差的粪便,这种屈辱常人难以想象,范蠡却在一旁默默谋划复国之策。可等到吴国被灭,勾践的态度渐渐变了。有一次,勾践私下对范蠡说:“我想把越国的一半分给你,你愿意留下来辅佐我吗?” 这话听着是恩宠,实则是试探。范蠡一眼就看穿了,勾践表面大方,内心却对功臣充满猜忌 —— 毕竟,能共患难的君主,未必能容得下功高盖主的臣子。

果不其然,范蠡走后,文种不肯相信老友的劝告,坚持留在越国。没过多久,勾践就赐给文种一把剑,说:“你当初给我献了七条灭吴计策,我只用了三条就成功了,剩下四条你去地下献给先王吧。” 文种被迫自杀,印证了范蠡的先见之明。对于范蠡来说,隐居不是逃避,而是在帝王心术的夹缝中,为自己和家人寻一条活路。

2. 功成身退:道家思想浸润的人生智慧

范蠡的选择,也离不开他骨子里的道家思想。范蠡是南阳人,而南阳是道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老子曾在此隐居讲学,这种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的思想深深影响了范蠡。

在辅佐勾践的过程中,范蠡就多次展现出 “功成而不居” 的态度。每次打赢胜仗,他都把功劳推给勾践和其他将领,自己则主动要求减少赏赐。灭吴之后,他更是认为 “大名之下,难以久居”,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了复仇兴国的使命,再留在朝堂只会招致祸患。这种想法在《越绝书》里也有体现,书中记载范蠡曾感叹:“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他明白,对于君主而言,功臣在危难时是 “良弓”“走狗”,可天下太平后,就可能变成威胁。

而且,范蠡的道家思想还体现在他对财富的态度上。他后来经商致富,却三次把家产分给亲友,自己重新从零开始,这正是道家 “富而不骄,贵而不舒” 的体现。比起朝堂上的尔虞我诈,他更向往 “道法自然” 的生活,隐居经商既能避开政治漩涡,又能通过自己的智慧创造价值,这无疑是更符合他人生追求的选择。

3. 时代机遇:春秋末年的商业浪潮

除了个人考量,春秋末年的商业环境也为范蠡提供了隐居经商的可能。当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为了增强实力,纷纷放宽对商业的限制,民间商业迎来了第一次大发展。

范蠡隐居后,先是去了齐国,在海边开荒种地,同时经营盐业和渔业。齐国是当时的商业大国,齐桓公曾任用管仲 “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商业氛围浓厚。范蠡利用齐国的地理优势,把海边的盐运往内地,又把内地的粮食运到海边,很快就积累了数十万家产。后来齐王想请他做宰相,范蠡却感叹道:“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 于是归还相印,散尽家财,又带着家人迁徙到陶地(今山东定陶)。

陶地被称为 “天下之中”,是各国交通的枢纽,货物往来频繁。范蠡在这里 “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根据季节变化和市场需求,囤积货物,低买高卖,没过几年又成了巨富,被人称为 “陶朱公”。要是在商业被严格限制的西周时期,范蠡即便想隐居经商,也没有这样的条件。可以说,春秋末年的商业浪潮,给了他另一条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

4. 现代启示:范蠡的智慧对当下的借鉴

范蠡的选择,放在今天依然能给我们很多启示。现在很多人追求 “功成名就”,认为只有身居高位、手握重权才算成功,可范蠡却告诉我们,成功的定义可以更宽广。他放弃了卿相之位,却在商业领域成就了传奇,还留下了 “经商十八则” 等商业智慧,影响了后世几千年。

在现代职场中,也有很多类似的情况。有些人在某个行业做到顶尖后,会选择急流勇退,转行去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比如有的企业家功成名就后投身公益,有的高管辞职去创业做小众品牌,这其实都是对 “多元成功” 的追求,和范蠡的选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范蠡 “三聚三散” 的财富观也值得我们学习。现在很多人把赚钱当成唯一目标,为了财富不择手段,可范蠡却把财富看成是 “身外之物”,懂得分享和回馈社会。这种 “达则兼济天下” 的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 真正的成功,不仅是拥有多少财富,更是能为社会创造多少价值。

范蠡从南阳走出,辅佐勾践灭吴,又转身隐居经商,成为 “商圣”。他的一生,是对 “识时务者为俊杰” 最好的诠释。他不是怯懦的逃避者,而是清醒的智者,懂得在合适的时机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如果是你,在功成名就之后,会选择继续留在高位享受荣华,还是像范蠡一样转身去追求另一种人生?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要是觉得这篇文章有意思,也别忘了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一起聊聊历史里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