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舞台上的博弈从未停止,但这一次,中国航运巨头悄悄调转船头,开始“弃用”美国港口,全球贸易的棋盘正在悄然重组。
2025年10月中旬,美国将对中国建造或运营的船舶征收高额港口服务附加费,每次停靠费用从每净吨50美元起步,三年后翻倍至140美元。 一艘20万吨的货轮,来一趟就得交上百万美元,而且每艘船一年最多只能“便宜”五次。
这项被特朗普称为“保护美国利益”的政策,却引发了意想不到的后果。
1 港口费政策,实为定向打击
特朗普政府出台的“港口费”政策,表面上是基于安全、环保和贸易公平的考虑,实则是一次赤裸裸的定向打击。
根据即将生效的《总统行政令》,所有由中国着手船只每次到港都得向美国交纳“保护费”,不交就不让停靠。
政策设计者还设置了连坐条款:即便船只不属于中国企业,只要是在中国建造的,同样需要缴费,只是费率略低。
更苛刻的规定是,到2028年,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必须使用美国制造、悬挂美国国旗的船只。可现实是,美国造船业连基础产业链都未补齐。
2 航线大转移,悄然开启
面对美国的高额收费政策,中国航运企业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开始了一场航线大转移。
中远海运集团率先重新规划全球航线网络,将原本停靠洛杉矶港的12条中美航线,转移至墨西哥恩塞纳达港和加拿大鲁珀特王子港。
这些港口虽规模不及美国西海岸,但通过铁路中转,货物抵达美国中西部的时间仅增加36小时,成本却降低22%。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远海运在欧洲和“一带一路”沿线的贸易远超预期,而这些增长背后,是美国航线的明显“失血”。
3 美国港口,遭受反噬效应
中国航运企业的“绕道”直接导致美国港口吞吐量骤降。9月第一周,长滩港的集装箱处理量同比下降41%,码头工人加班时长减少60%。
连锁反应很快显现:卡车运输、仓储物流等配套产业陷入困境。世界航运理事会的研究报告指出,美国的新政策可能导致每个集装箱的运输成本增加600-800美元。
这些额外成本最终将转嫁给美国消费者,预计每年将给美国经济带来约300亿美元的额外负担。
美国港口协会发布预警:若中国船只停靠量持续下降,2026年美国港口收入可能减少120亿美元,直接威胁到23个州的15万就业岗位。
4 光纤反制,精准打击
就当美国还在评估港口费政策的影响时,中国打出了一记精准的反击。9月4日,中国商务部公布了对原产于美国的光纤产品反规避调查裁决。
调查发现,康宁、OFS-费特等四家光纤企业通过“改名换标”方式规避中国反倾销税,其销售的“截止波长位移单模光纤”与被征税产品参数完全一致。
裁决结果令人震惊:德拉克通信美国公司面临78.2% 的最高税率,康宁和OFS公司分别被征收37.9%和33.3%的关税。这项制裁将持续至2028年4月21日。
光纤是通信、数据中心、智能制造的基础神经,美国市场严重依赖中国。中国占据全球60%的光纤市场需求,美国企业若想保住市场份额,要么将产品售价提升50%以上,要么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5 贸易博弈,进入新阶段
这场交锋标志着中美贸易博弈进入新阶段。从简单的关税战转向更深层次的产业链重构、国际规则运用和法律博弈。
特朗普试图拉拢欧盟等国一起对华加税,提出让欧盟27国对中国加征最高100%的关税。但欧盟这一次没有轻易上钩。
冯德莱恩的回应冷静到近乎冷漠,只在政策文件中模糊提及“欧洲应保持战略自主与全球合作的平衡”,一句“未明确支持”,实则已是拒绝。
德国汽车制造商直接发声:对华加税100%,就意味着他们将失去全球最大市场。2023年,德国40%的汽车出口目的地是中国。
6 全球贸易格局,正在重塑
中美的这场贸易交锋正在重塑全球贸易格局。亚洲内部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正在快速上升,原本依赖美国作为中转枢纽的贸易路径,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中国通过“市场多元化”策略,将原本集中于美国的能源、农产品进口分散至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
人民币国际化也在加速推进。央行已经连续17个月增持黄金,CIPS跨境支付系统铺开全球180个国家,人民币结算占比升到12%。
这一切变化正在重塑国际经济合作的底层逻辑。从过去的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与效率并重的新平衡。
美国西海岸的码头工人发现,来自中国的货轮越来越少。
长滩港和洛杉矶港的吞吐量已大幅下降。航运数据显示,中国至欧洲大陆航线业务同比增长9.5%,亚洲区域内航线增长5.2%,而其他非美国航线的业务量实现了11.9%的增长。
全球贸易路线正在悄然重组,新加坡港、鹿特丹港和汉堡港已启动扩建工程,以承接中国船舶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