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讲起来这片土地,真不是随随便便能总结的地儿,单说那“大山”俩字儿,外省人都觉得习以为常,但真到了贵州脚下,你才会发现这儿的山真不简单,是真的“成片儿的山,连着山,再连着天”,有时候甚至站累了都找不到一块正经的平地歇脚。
你说,这么个连地皮都全是波浪形儿的地方,是咋搞出县县有高速,桥梁隧道串成网的基建奇迹?要不咋说贵州老百姓能整活,这活儿可不是谁都干得来的!
还记得初读地理书时对贵州的印象是什么吗?三句话概括,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两银。
听着像是讲段子,其实细琢磨,这每一句都有梗,背后都是苦辣酸甜。说“天无三日晴”,别觉得这是抱怨天气,这地方的雨是真多,一年到头,太阳和雨滴都抢着打卡。
但你别小看这份常下雨的特质,空气是真的新鲜,一口气吸下去,那叫一个清凉畅快!
而且多雨滋养山林,这里的植被厚得让你走进去分不清方向。那些南方人羡慕的“天然氧吧”,放贵州人眼里,那只是日常标配,山净水秀嘛。
“地无三尺平”,这句有点像调侃,但贵州人都习惯了爬坡上坎,去趟菜市场像练攀岩;你还真得佩服这帮人在地形“拉胯”的地方,愣是把公路通到村村寨寨。
看看现在,贵州能成为中国桥梁、隧道最密集的省份之一,背后多少机械、血汗砸进大山腹地,说实话,不服都不行。
其实,每个来过贵州的人,心里都有个疑问:为什么这地方发展起来这么难?基建一堆,资源丰富,却还是GDP“挤不进排头班”。
你说是不是巧了,这地方的地貌看着像藏着福气,实际上也给发展装备了外挂的难度。
土地瘦瘠,能耕的少,大片山林里种粮食都得下不少工夫,现代大工厂也不爱选这种坡坡坎坎的地方建厂房。
再加上交通以前不算太发达,二十年前想出省,路上能整懵你。有人打趣说,贵州的高速修得不是给车跑的,是给人长脸的。
一半玩笑一半真话。数据不会骗人,全国一半桥隧藏在贵州。现在高铁穿村过寨,县县高速,拉平了老百姓和外面世界联系的鸿沟。这不是神话,这是无数工程师、建设队、甚至挑山工们一锹锹抡出来的现实。
但贵州一直没能“翻身做主人”,这跟产业结构、地形限制、人口流出,息息相关。
好山好水养活了人,却也因为不便于大搞工业而“少赚了点钱”。老乡说得糙,真理本真:“人无三两银”——穷,但日子嘛,总还是过得去,最不缺的就是热情。
外地人来了,管你口袋多重,贵州人一定拿最隆重的招呼款待你,杀鸡杀鸭不带犹豫的。都是些实在人,会把好东西都留给客人,老话讲“穷有穷的待客法儿”。
那,贵州有没有自己的优势?那可太有了。眼下最吃香的是啥?不就是好空气、慢节奏、绿色生态吗?
贵州夏天不闷热,冬天又不刺骨,坐在大山里吹着凉风,那叫一个“原生态空调”。
而且贵阳、西江、安顺这些地方,夏季成了避暑天堂。外省朋友杀来旅游,感慨房价不高、物价亲民、饭菜口味带劲,谁去了不想多晃点儿日子?
有人还问,贵州是不是很“安全”?这个标签真不是白来的。
地势稳定,地震几乎不在此“打卡”;四周各省文化混杂,但也成了天然的“护城河”,听说历史上这里被外敌骚扰的时候少到可以忽略。近些年,大数据中心的头部企业疯狂地往大山里扎,这可不是随便选的。
你的数据放在贵州山洞服务器里,那是妥妥的物理安全,加上低温省冷却,电费也低,这买卖一点都不亏,阿里、腾讯、华为这些头部互联网公司,谁不是冲着这个来的?把数据藏在了群山深处,也算是妙手天成。
能源上,贵州号称“煤都”,之前靠煤铁、重工业,矿产种类丰富,国家看中这里的资源,西部大开发大笔资源投下,才有了贵州后来的变脸——高铁大桥步步建起,新产业、文旅经济慢慢起势。
如果你说贵州老被贴上“落后”的标签,有点冤。来过的人都有这种体会:论生活质量、环境韧性、民俗风情,这地方绝对是原汁原味。
苗侗布依,会跳舞能唱歌,不分你我。当地人虽然兜里不鼓,但心大,性格豁达,日子过得踏实,还特别能自得其乐。野果野菜、山塘的鱼、山里产的药材,每一样都能做成独特美食。贵州不是那种暴发户式的繁华,它更像是深山里养出来的岁月静好。
当然咱也不能只说光明面。贵州要全面追赶经济发达省,人家不靠美景好空气吃饭,工业体系健全、科技创新那叫一个卷。贵州题目做得还不够多。
高原、地形、民族构成和体制因素,的确有客观的历史包袱;但你要小看贵州人心气儿,也不见得。都说“硬核工程”在这,高桥大桥、高铁隧道,多少个“世界级第一”,老外都得伸大拇指。而政府和老百姓也在苦干实干,有钱出钱,有人出力。国家一次次加大帮扶投入,不管是精准扶贫、农村基础设施,还是教育卫生,贵州每一年都在变化。
数一数,原先孤悬山中的小乡村,几年工夫路就修到家门口了;会下雨?正好搞特色种植,发展生态农业和新型文旅。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这两年火得一塌糊涂。外面人来体验民族风情,带旺了民宿餐饮。
更别忘了,贵州的水资源是南方大江大湖的根本。谁说珠三角的经济腾飞和湖广粮仓的不衰,少得了贵州的涓涓清流?
还真的不行,贵州这“水塔”,守着南方半壁江山的底气。
当然经济掉队,很多原因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明白,但贵州能“穷”这么久还能“活得自在”,自有过人之处。每次外面人提到贵州,总是绕不开苦、“穷”、交通难这些字眼,可换个角度想,苦里也酿养出了独特的坚韧和乐观。
好景、好山、好水、好人情,贵州像极了那个不张扬但值得敬佩的老朋友。未来会怎么样?没人能拍胸脯保证飞速进步,但只要贵州那些脚踏实地的老乡还在,国家的支持不断,这里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拨人,生活质量只会节节变好。
说不定哪天,等中国“诗和远方”真正成为一种集体向往时,贵州就会成为“心灵归宿”的热门目的地。你说呢?你对贵州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欢迎留言唠唠!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