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瞩目的茅台镇8亿环保项目争端,持续牵动人心。
一桩本该实现双赢的PPP合作,为何在项目验收后急转直下,演变成一场“2小时清场”、当月即转手的风波?是投资方确实触碰了合同红线,还是另有难言之隐?这场纠纷已然成为观察地方营商环境的一扇窗口。
事件核心源于重庆泰克环保公司携手其他企业,共同中标了贵州仁怀市的白酒废水处理PPP项目。
据公开信息,企业方自筹资金超过2亿元,加之银行融资,累计投入金额逼近8亿大关。经过数年精心建设,这个项目在2022年5月顺利通过环保验收,交出了亮眼答卷。按照合约里的明确条款,投资方会获得30年特许经营权,借此逐步回收成本、达成盈利目标。
然而,局面在次月发生戏剧性逆转。仁怀市工业和商务局送达《解除合同通知书》,称项目存在“重大违约”,将强行接管。此通知似巨石投水,激起层层涟漪,迅速吸引了各方的广泛关注。
更令人愕然的是,接管当天,厂内员工被要求在两小时内携带私人物品撤离,此后,包括项目创始人在内的所有企业人员均被拒之门外。
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投入巨资的企业瞬间陷入绝境。三年来,项目创始人不仅未能获得任何经营收益,反而因项目中断导致资金链断裂,背负了沉重的债务,甚至收到了堆积如山的法院传票。维权之路漫长而艰辛,至今未果。
不少网友为企业鸣不平,质疑仁怀市此举有“卸磨杀驴”之嫌,尤其是考虑到该项目被曝年营收预期可达3亿元,纯利润近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现金奶牛”。
他们认为,这违背了国家一再强调的保护民营企业、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精神。然而,另一方观点则指出,政府行为并非无的放矢。
双方签署的PPP合同第19.6条明确约定,若项目公司发生违约且未能按期补救,政府有权单方解除合同。
官方在通知书中详列了五项违约事实:包括未按期完成建设、流动资金不足导致运营异常、财务管理混乱、安全事故后拒不配合调查整改、处理水量不达标并存重大安全风险等。若这些指控属实,政府行使合同权利似乎有理有据。
然而,真正的矛盾焦点并非仅限于“是否违约”,更在于“程序是否正义”。
批评声音指出,仁怀市政府存在两大疑点:其一,在解除合同前,是否进行了充分的协商与预警?是否必须跳过正常的司法或仲裁程序,直接采取强制接管这种激烈手段?
其二,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合同第19.6条同样明确规定,即便因项目方违约解约,政府也需给予“足额补偿”。企业方估算其投入价值至少8亿元,但至今未获合理补偿。
更引人注目的是,项目在被接管后,几乎当月就迅速转移给了北京另一家环保公司运营。这种“闪电式”转手,加深了外界对于程序公正性的疑虑。
当下,此事件已然引起了更高层级的重视。相关方面或会对此展开深入探究,以妥善应对并解决该事件所涉及的各类问题。由遵义市委政法委牵头组建的调查组,已对该案展开提级调查。
9月25日,调查组发布通报,郑重作出承诺,将及时公布调查结果,以回应公众的深切关注与殷切期待。
这一举措让公众看到了真相大白的希望。这场涉及巨额投资、政企关系与法律边界的复杂纠纷,最终结论如何,必将对地方招商信誉产生深远影响。
#新作者流量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