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林彪溃不成军,白崇禧正要“犁庭捣穴”,却收到蒋介石一份文件 - 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1946年林彪溃不成军,白崇禧正要“犁庭捣穴”,却收到蒋介石一份文件

2025-11-22 10:04:11

1946年林彪溃不成军,白崇禧正要“犁庭捣穴”,却收到蒋介石一份文件

1946年的东北,怪得很。

明明是国军打了四平这场天大的胜仗,可空气里那股子味道,怎么闻都像是败局的开始。

那时候的东北战场,雪是白的,血是红的。

仗打了四十多天,四平城被打成了一片焦土,最后是林彪的东北民主联军扛不住,主动往后撤了。

国民政府的国防部长白崇禧,人称“小诸葛”,亲自飞到前线督战。

他站在残垣断壁上,看着正在溃退的对手,眼睛里那股子精光,跟刀子似的。

他看明白了,这是个一锤定音的机会。

林彪的主力伤亡过半,士气泄了,正乱糟糟地朝着松花江北边跑。

这时候只要大军压过去,别说哈尔滨,连齐齐哈尔、佳木斯都一块儿端了,共产党在东北这点家底就得被彻底掀个底朝天。

一个狠招在他脑子里成了型,叫“犁庭捣穴”。

可他万万没想到,挡在他面前的,不是松花江,也不是林彪剩下的那点人马,而是从南京最高统帅部发来的一道命令。

这道命令,让他念叨了一辈子,也后悔了一辈子。

要说当时林彪的部队有多狼狈,那可不是瞎说。

撤退的路上,连建制都乱了。

国军那边,有些胆子大的,开着几辆美式吉普车,车上架门小炮,就敢追着民主联军成建制的部队打。

这种追法,简直是追着人屁股后面羞辱。

国军为什么这么横?

一方面是装备好,另一方面,是他们手里有张王牌。

民主联军有个作战科的参谋叛变了,把林彪部队的兵力、位置、下一步怎么走,全都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国军。

杜聿明拿着这份情报,打起来当然是心里有数,追起来更是有恃无恐。

五月下旬,长春也丢了。

林彪的人马只能继续往北退,整个南满眼看就要保不住了。

到了六月头上,林彪自己都觉得顶不住了,他给延安发了封电报,话说的很实在,也透着一股子绝望。

大意就是,哈尔滨估计是守不住了,我们准备放弃,人都撤到乡下山里去,跟敌人打游击。

这基本上就是承认,在东北的大城市是站不住脚了,得回到最原始的斗争方式。

毛主席的回电也很快,同意了他的想法,让他保留实力,准备长期耗下去。

那时候的哈尔滨,跟一座空城也差不了多少。

民主联军主力都在外面被打残了,城里没多少兵,人心也惶惶的。

国军的先头部队要是真杀过来,估计连像样的抵抗都组织不起来,唾手可得。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路追得起劲的国军,跑到松花江南岸,突然就停下来了,不动了。

让这台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停下来的,不是啥天险,就是南京来的一张纸。

前线的官兵们正磨刀霍霍,寻思着一口气打到黑龙江边上,在南京的蒋介石,脑子里想的却是另一盘棋。

五月十九号,白崇禧眼瞅着战机一分一秒地过去,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直接从沈阳飞回南京,当面跟蒋介石汇报。

他几乎是带着恳求的语气,把自己的“犁庭捣穴”计划又说了一遍:趁着对方元气大伤,一鼓作气追到底,把哈尔滨拿下来,彻底把东北这摊子事给解决了,免得夜长梦多。

蒋介石听完了,没点头也没摇头,态度很模糊。

他嘴上安抚着白崇禧,说你刚当上国防部长,先去忙部里的事,东北这边,我会让杜聿明办好的。

这话听着客气,其实就是缓兵之计。

因为在蒋介石的桌子上,摆着比东北战局更让他头疼的事。

头一件,就是美国人的态度。

那时候,美国特使马歇尔正在国共两边当“调停人”。

美国人不想中国内战打得太厉害,他们希望搞一个国民党说了算的联合政府。

蒋介石的家底,很大一部分都靠着美国的援助撑着,他不敢把美国人得罪狠了。

所以他一边在东北打,一边还得给马歇尔递话,暗示东北可以停火,好在谈判桌上占点便宜。

再一件,是关内战场也吃紧。

打仗不是一个地方的事,是全国一盘棋。

国军在东北高歌猛进的时候,刘伯承、邓小平、陈毅他们在山东、中原这些地方也没闲着,到处出击,搅得国统区不得安宁。

蒋介石手里的兵力本来就 stretched thin, 拆东墙补西墙。

要是真听白崇禧的,再从关内抽调两个军的精锐去东北,那山东的防线可能就得漏个大窟窿。

济南、青岛这些大城市要是丢了,政治上的影响比丢了哈尔滨还难看。

最后一件,也是最关键的一件,就是他心里那点小九九。

蒋介石对自己黄埔军校出来的嫡系都得时刻提防,更别说白崇禧这种桂系出来的实力派。

东北要是真让白崇禧一仗打平了,那他“小诸葛”的威望在军中得高到什么地步?

一个功劳太大、派系又不同的将领,在他眼里,可能比远在哈尔滨的林彪更让他睡不着觉。

里里外外这么一盘算,蒋介石做了个他自认为最稳妥的决定。

六月六号,国共双方代表达成协议。

第二天,蒋介石亲自下令:从六月七号中午十二点开始,东北战场停战十五天。

命令传到前线,白崇禧气得在南京直跺脚,骂这是“昏招误国”,可他是军人,军令如山,再生气也只能看着。

这短短的十五天,对国共两边来说,那真是冰火两重天。

对国军来讲,这就像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

那股子冲天的锐气,一下子就被憋回去了。

前线的兵,本来眼都红了,就等着冲锋号,现在只能在阵地上待着,啥也干不了。

胜利的果子就在嘴边,却被一道看不见的墙给挡住了。

更要命的是,这一停下来,军心就散了。

有些军官开始动歪脑筋,倒卖军用物资,吃喝嫖赌。

打了胜仗的骄傲,很快就变成了懈怠和腐化。

可对已经被逼到悬崖边上的东北民主联军来说,这十五天,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救命稻草。

首先,部队能喘口气了。

从前线撤下来的残兵败将,总算有个地方歇歇脚,治治伤。

后方的新兵也趁着这个空当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

听说苏联那边也没闲着,通过北满的铁路,悄悄运过来不少武器弹药,部队的装备一下子又上了一个台阶。

其次,根据地稳住了。

趁着这难得的和平,共产党在北满和东满的广大农村,立刻搞起了土地改革。

把地分给没地的农民,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政权。

那些刚分到地的农民,转眼就成了共产党最铁杆的支持者。

他们踊跃参军,送子参军,成了民主联军取之不尽的兵源和后勤。

最关键的是,林彪和中共中央有了重新思考的时间。

他们冷静下来,不再纠结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定下了后来被证明无比正确的战略:“让开大路,占领两厢”。

意思就是,大城市和铁路干线你国民党先占着,我们去占领广大的农村和中小城镇,在那里扎下根,积蓄力量,等着反攻。

十五天之后,停战令一过,国军再想往前打的时候,他们发现,对面站着的,已经不是半个月前那支被打得丢盔卸甲的败兵了。

而是一支兵强马壮、士气高昂,而且脚下已经扎了深根的强大对手。

很多年以后,白崇禧在台湾写回忆录,对这事还耿耿于怀。

他写道,如果当初能让他长驱北进,一举拿下哈尔滨,整个大局或许就能改观。

可就算当时国军真拿下了哈尔滨、齐齐哈尔,又能怎么样呢?

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官员的贪污腐败,这些烂到根子里的问题,难道靠多占几座城就能解决吗?

两年后,林彪率领的东北野战军入关,历史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参考资料:

白崇禧. 《白崇禧回忆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王树增. 《解放战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林彪文集》. 人民出版社, 2018.

本文致力于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不包含任何违规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