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刚开始,基辅的一栋居民楼里头,住户们突然发现家里的监控视频变得一阵阵卡顿,挺诡异的。
没过多久,周边的防空设备就被导弹精准击中,后来才知道,俄军的黑客早就掌控了哪些摄像头,把它们变成了“眼睛”。
不管在哪条街上,无论是商场、小区,还是乡间小路,摄像头到处都是。到了2023年,中国的摄像头总数已经超过4亿,居于全球第一。
俄乌前线的经验提醒咱们:那些平时用来守护安全的“电子眼”,一旦被敌人利用,反倒可能变成麻烦的源头。
到了2024年刚开始,基辅的许多居民反映家里的摄像头老是掉联,没想到背后竟藏着俄军黑客在作怪。他们入侵设备后,偷偷把镜头对准了附近的防空阵地和变电站,为的就是掌握重要监控位置。
等到俄军导弹发射的那一刻,这些摄像头就变成了现场指导的“指路灯”。
搞了几次次打击之后,不光军事设施陷入瘫痪,还波及了不少平民。乌克兰安全部门查清楚后,发现有上万台摄像头被撞上了坏软件。
乌克兰军队也没就这么干等着,他们去年夏天打入俄本土的时候,主要依靠的就是掌握了俄军后方的监控系统。有一支俄军增援车队刚刚上了高速公路,画面就被乌军给截获了,然后“海马斯”火箭炮准准地把整条路线给覆盖了。
更让人觉得惊讶的是,这些消息不仅仅是军方掌握的。有不少乌克兰网友在社交平台的群里转发俄军动向的监控截图,军民联手搭建了一张情报网。
挺有意思的是,战场上还出现了中国产摄像头的身影。乌克兰方面查出来,有些设备会自动把数据传到境外的服务器,虽然可能不是刻意为之,但的确帮了俄军一把。这事儿也提醒我们,设备的供应链安全不能掉以轻心。
民用摄像头容易引起关注,主要是因为它们存在不少漏洞。很多人买了摄像头后,从不去修改默认密码,结果黑客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就能轻松破解进去。
在2024年的DEFCON大会上,专家只用了几分钟时间,就成功操控了一台普通的家用摄像头。
要说国家级的监控系统,比如高速公路上的卡口设备,那防火墙更严防死守,破解起来难度可不是开玩笑的。乌军为了搞清俄高速公路的监控情况,可费了不少工夫,折腾了三个月多才算得手。
不过,这不代表民用设备就可以掉以轻心。俄乌双方都意识到,散布在居民区和乡村路口的民用摄像头,凑在一起竟然能形成一幅实时的战场动态图,比卫星侦察还要快。
在国内的县城里,连菜市场门口都装了摄像头;农村的主要路口,也能看到“电子眼”在监控。到2023年,中国的摄像头总数已经突破4亿个,到了2024年,消费级的摄像头销量还要超过5600万台。
这些摄像头确实挺管用的,比如说,有老人被撞倒后,靠监控找到了肇事的人;商场里丢的东西,只要调取录像就能锁定嫌疑的目标。交通违章、街头争执,很多时候都是靠摄像头恢复出事情的真相。
便利带来的同时,担心也在不断增加。有调查发现,差不多一半的人觉得“到哪里都被盯着”,隐私几乎没有保障。更让人担心的是,黑客贩卖摄像头里的画面挺常见的,有些公司还装了摄像头专门监视员工上班是不是在偷懒。
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风险那是相当大的。例如部队调动的时候,重型装备得靠火车运输,沿途的摄像头能把车时间、数量、路线都拍得一清二楚。要是被心怀不轨的人掌握,后果那真不敢想象。
2025年8月,国家安全部公布了个事件:海边一商铺老板安装的摄像头,根本没换默认密码,也没更新软件。结果被境外黑客入侵,偷偷把镜头指向附近港口,天天向外传送数据。
还有不少人曾收到过“摄像头设备升级”的邮件,一点击附件,电脑就被感染了病毒,摄像头的账号和密码也都被盗走。这些情况可不是孤例,境外的间谍情报机构一直在盯着我们民用的监控设备,动动手脚,也不稀奇。
台军那边也曾提过类似的说法。有些人建议他们像乌克兰那样,派点小股部队偷偷潜入大陆,用破解摄像头的方式,绕过解放军的防御线,专门针对发电站、电视台这些关键要地出手。虽然这方案实现的可能性不算太大,但咱们还是得提防。
更得提防的,是“精准刺杀”这个事儿前几天哈马斯领导人在伊朗遇刺的例子,让人挺揪心。有分析说,以色列可能就是通过破解摄像头的办法,搞清楚了他的房间具体地址。要是有人用这种招数对我们动手,后果可不太好说。
幸好我们也开始动手了。2025年4月,《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正式落地,条文写得挺详细的。
像浴室、客房、更衣室这些私密空间,绝对不能装摄像头;而公共场合的监控设备,要有明显的标志,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是在被监控。
条款里还说,摄像头记录的数据得存放在本地,至少得保存30天,而且管理部门必须配备防攻击、防泄露的技术设备。在启用新系统之前,得在30天内向公安机关备案,这样一来,源头就得到了有效把控。
公安部也出了详细的检查办法,要求定期检查摄像头的安全漏洞,尤其是学校、医院、港口这些重点场所的设备,一旦发现问题必须立即整改到位。
相比之下,俄乌的情况就显得有点问题,俄罗斯因为没有及时规范民用摄像头的管理,结果让乌军轻轻松松就获取了边境的情报。我们这些新规定,正是吸取了这个教训,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在技术防护方面也有了明显提升,现在国内大概七成的监控设备的控制芯片都是自主研发的,基本不用再仰仗国外的产品。长江存储还推出了专门为监控设计的硬盘,不仅容量大,耗能还降低了30%。
在加密技术上也有了不少提升,市面上大约82%的硬盘录像机都支持国家认可的加密算法,即使数据被拦截,对方也破解不了。有不少项目还用“本地存一份、云端备一份”的办法,就算本地设备被黑掉,数据也还能拿得住。
AI技术也开始发挥作用了,现在超过三成的摄像头都配有智能分析功能。一旦有人反复盯着关键区域,或者设备出现异常访问,会立马发出警报。这个比人工盯着监控屏可高效得多。
虽说技术再先进,也得靠人配合才行。国家安全部一再提醒大家,装完摄像头后务必改掉默认密码,定期搞清楚设备的软件是否更新;别随便点那些来历不明的“升级”链接,一旦发现画面有异,马上切断网络连接。
这些事情看似简单,但却能有效防住大部分黑客攻击。比如很多人为了方便,密码一直用“123456”,黑客用程序一扫就能猜到,换成一个复杂点的密码,就能大大减少被攻破的可能。
要平衡安全和隐私,确实挺难的。比如说,摄像头不能全都撤掉,毕竟它们在维护社会治安上起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不能让每个人都活得像透明人似的,被无处不在的监控盯着。
关于企业监控员工的事情,现在一些地方已经做出了规定,比如办公室里的摄像头不能直对员工的电脑屏幕,休息区也不能装监控设施,这算是个不错的起点。
从战时形势出发,有些应急措施值得借鉴。比如一旦情况变得特殊,能迅速切断民用摄像头的网络连接,或者将重点区域的摄像头权限集中统一管理,防止被对手利用。
设备出口方面得考虑清楚。之前英国提出要在2025年前把中国的摄像头撤掉,美国也在炒作“后门”风险问题。我们可以主动把检测报告公布出来,证明设备里没有什么不良程序,再把数据跨境传输的规定弄规范,让别人无话可说。
长远打算,要打造一个完全自主可控的监控设备产业链。芯片、软件这些环节都得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才能从根础上摆脱“卡脖子”的危险,也能防止类似中国产摄像头在俄乌战场被利用的事情再发生。
解放军的演习内容也能包括一些相关的科目,比如在部队调动的时候,练习怎么屏蔽沿途监控摄像头的信号,或者用技术手段干扰那些非法接入的设备,这样能提前做好实战的准备工作。
换个角度来看,摄像头也能变身成防御的利器。在战时,咱们还能调动群众的力量,用民用的摄像头盯紧那些可疑的人员和车辆,配合军方搞联防,把潜在的威胁变成防御的帮手。
归根结底,摄像头的好坏不在它自己,主要看怎么用、谁来管。俄乌冲突这个事儿给咱们敲了个警钟,不能等出事了再慌忙应对。
如今,法规到位了,技术也跟上了,再加上大家的安全意识逐渐提高,既能发挥摄像头的作用,又能防住潜在的隐患。这事儿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过只要一步步努力,总能把安全牢牢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