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尼克松访华,堪称中美关系发展历程中的重大里程碑。身为资深政治家,尼克松清楚,若论能让自己青史留名的政绩,促成美国总统首次访华必定是其中之一。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推动与新中国关系改善,通常被视为尼克松执政期间最为出色的外交成果。
自1970年起,尼克松便暗中筹划并推动相关事宜。他向外界宣称:“若我临终前有未竟之愿,那便是前往中国。若我无法成行,便期望我的子女能代我前往。”
1971年,“乒乓外交”逐步推进,基辛格秘密访华的铺垫工作也已完成,最终确定尼克松于1972年2月访华。在此期间,周总理投入大量精力,召集各方会议,研究尼克松访华的接待事宜。从会谈、谈判、签署公报等重大事项,到用餐菜单、住宿安保等细微环节,周总理几乎都亲自把关。当时,他为工作人员定下接待方针:“态度适中,不卑不亢,以礼相待,不强行施加观点”。
1972年2月21日,于中美历史进程而言是关键节点,对知名摄影记者杜修贤的职业生涯来说,亦是刻骨铭心之日。
清晨时分,杜修贤早早登上前往西花厅的车辆,彻夜未眠的周总理已在此等候。见到杜修贤,周总理布置完任务后发问:老杜,此次接待的要点清楚吗?要拍出美国人主动登门拜访的感觉。
杜修贤明白总理的用意,唯有如此,方可避免某些心怀不轨者借机生事。他表示,定会全力以赴完成这项任务。
十余年间,杜修贤始终担任周总理专属摄影师,无论迎候外宾还是外出访问,其镜头始终紧随周总理。此次情况有异,杜修贤与百余名记者被要求驻足于飞机二十米外区域。周总理略显忧虑询问:"记者聚集一处,拍摄受阻如何处理?"杜修贤回应:"已搭建阶梯式拍摄台,人员分层站立互不干扰。"闻此,周总理方显安心之色。
当日11时整,尼克松乘坐的专机现身北京上空。候机厅休息室内,周总理引领叶剑英、李先念等领导人步出厅门,至分支跑道旁静候。
飞机停稳后舱门开启,尼克松面带微笑率先现身门口,夫人紧随其后。他清楚此乃历史性瞬间,为保证能拍摄到单独与周总理握手的画面,尼克松命令同机所有随行人员与记者均留在机舱内。
尼克松步伐轻盈地迈下舷梯,脚尖甫一触地,手臂已径直伸向两三米外站立的周总理。周总理唇角微扬,右手平举向前,与尼克松伸来的手掌稳稳相握。
记者们皆翘首以盼尼克松与周总理握手瞬间,经验老到的杜修贤却先一步按下快门,捕捉到尼克松稳步趋前、周总理身形微向后倾,二人即将握手却尚未触碰的画面。“不卑不亢”乃此次接待核心原则,若论哪一刻最能彰显此原则,非此瞬间莫属,这是杜修贤思索多日所得。
杜修贤按下快门瞬间,周总理与尼克松双手相握,随即上百台相机快门声如爆豆般密集响起。完成拍摄后,杜修贤未作停留,径直离开机场返回报社冲洗胶片——这批照片需在当日呈交周总理审阅。
杜修贤从拍摄的照片里挑出两张,一张是握手的,另一张是未握手的。之后,他前往中南海游泳池,将照片呈递给总理。总理接过照片,仔细比对,最终选定那张未握手的照片,此结果与杜修贤的预想不谋而合。
当日午后,尼克松获知毛主席将接见他的消息,随即在周总理陪同下前往毛主席居所,杜修贤受命入内拍摄。因主席彼时身体抱恙,杜修贤所摄此张照片中,主席神态不及上午所拍那般从容。
离开客厅,杜修贤反复翻看拍摄的照片,许久都未寻得一张满意之作。随即,他给周总理递去一张便条,告知毛主席与尼克松会面握手场景的照片未拍好,询问能否再次拍摄告别握手画面。不久,他便收到总理同意的回复。
与尼克松深入交谈后,毛主席精神明显好转。分别之际,他与尼克松紧握双手,嘴角轻扬,似重现往日康健之态。杜修贤不失时机按下快门,为后人定格下这一珍贵画面。
杜修贤认为,相较于毛主席与尼克松的握手照,周总理与尼克松的握手照更令其自豪与满意。后者在经典性与传播力上均更胜一筹。尼克松撰写回忆录时,将此照片用作书籍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