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开学典礼表情拘谨!从赛场到课堂,挑战不亚于10米跳台
那天在广州暨南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全红婵安安静静站在人群里,两手背在身后,眼神里透出我们很少见到的不安和紧张。说实话,要不是她那标志性的短发和熟悉的眉眼,很多人可能一下子还真认不出来——这跟跳台上那个霸气十足、动作干净利落的“跳水天才”简直判若两人。
也难怪有人开玩笑说,她那天紧张得“像第一次见公婆的小媳妇”。虽然是个玩笑话,但确实能感觉到,全红婵正站在一个全新的起跳板上——这一次,她没有水花相伴,只有课桌、书本和完全不一样的节奏。
想想也挺有意思,一个能在十米跳台上精准控制每个翻转和入水动作的运动员,现在要适应的是按时上课、排队打饭、晚上准时熄灯这种再平常不过的校园日常。对我们来说,这些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可对她而言,每一样都得从头学起。
你得知道,全红婵从很小就开始接受专业体育训练,生活节奏几乎全部围绕比赛和训练展开。如今突然切换成“大学生模式”,跨度确实不小。一天坐下来听课得几十分钟,三餐得自己排队解决,宿舍晚上按时关灯……这些事听起来简单,但对一个常年在外集训、比赛的运动员来说,真的需要时间调整。
不是说她做不到,她可是经历过国际大赛、顶住过巨大心理压力的运动员,适应能力和毅力都没得说。但换个角度想,正因为她长期处于高强度、高专注的体育环境中,突然融入需要自主管理、自律学习的大学课堂,心理上的转变可能比动作难度系数更考验人。
其实不少运动员转型读书时都经历过类似阶段。比如乒乓球冠军邓亚萍,当年从球场退下来后去清华大学读书,一开始连英文字母都认不全,后来却一路读到剑桥博士。她说刚开始上课时根本听不懂,只能靠疯狂记笔记,课后一点点啃。还有姚明,进交大读书的时候也因为“坐不住”而成为同学们的趣谈——毕竟两米多的大个子,缩在课桌椅上确实不容易。
所以话说回来,全红婵需要的不只是时间,更是一套适合自己的新节奏。她得在文化课、训练恢复以及个人生活之间找到平衡。而且别忘了,她虽然已经名气很大,但也还是个年轻人,正是爱玩爱闹的年纪。突然进入一个所有人都是“普通学生”的环境,心理上的落差和自我调整,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细腻。
当然啦,我们也不用太担心。全红婵能成为奥运冠军,靠的不仅是天赋,更是那股肯吃苦、能坚持的劲儿。这点困难对她来说,估计也就是又一个需要攻克的“高难度动作”罢了。而且听说暨南大学这次为了迎接她,也做了些贴心的安排,比如安排她读的是体育相关专业,课程设置跟她之前的经历有一定衔接,这肯定能帮她软着陆。
说到底,从赛场走到课桌,不只是换了个场景,更是换了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期待全红婵能像征服跳台一样,稳稳融入大学这片新水域。她也值得大家多给一点时间和空间,安静地完成这次转型。
就像我们常说的那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跨越难关之后,才会真正成长。相信全红婵可以做到。
内容调用资料参考: 中国新闻网、南方日报、澎湃新闻、暨南大学官方新闻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