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的市场简直可以用一场精彩纷呈的“万花筒秀”来形容,画风两极分化,既有权重股的高光时刻,也有小微盘股的黯然失色。上证指数一如既往地扮演“原地踏步”的老干部,中证1000、2000的表现又让人感受到何为地心引力。反观沪深300、中证500这些“中盘明星”,不仅反包上周阴线,还继续创年内新高,“双创指数”更是强势领跑,简直让人怀疑这波行情是不是为科技权重量身定制的舞台剧。
板块方面也是相当有趣。CPO开盘时低迷,但立马开启反弹技能,硬生生从低谷拉起来。半导体设备板块倒是“不讲武德”,前几天还热得发烫,最近却凉了下来。大数据、云计算、软件之类方向则显得颇为默契,市场热点开始有扩散的迹象。至于港股,那边科技股盘中创了年内新高后又有小幅回落,大概这是资金在节前“高抛低吸,取利而退”的一贯套路吧。
这波行情到底说明什么?有人说是完成了二次探底,也有人认为港股回落是情绪的年末小震荡。但无论结论如何,眼下的局面都在提醒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选错方向等于“吃面看戏”,选对方向才有机会“吃肉喝汤”。
分化的主因在于资金属性,这一点现在已经表现得明明白白。融资盘作为当前市场最大的增量资金,根本不走旁门左道,直接往“最强方向”猛攻。于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一场两极格局就此拉开。像创业板这种“明星集合地”,你打开成份股名单,新能源、储能、互联网金融还有PCB,无论哪个热点启动,“小创创”都能稳站舞台中央,这背后其实反映了市场资金的偏好和集体意志。
不过,创业板还有一道难关:压力线。这条从2015年到现在的下降趋势线几乎是创业板的心理阴影。昨天盘中突破了压力线可惜尾盘又撤回来,这不禁让人感慨“经验是用来被打脸的”。按理说首次触碰压力线的突破概率还是偏低,但这届市场已经把“老登们”的经验踩在地上跳了几回霹雳舞。所以,面对此类技术关口,置身其中的交易者能做的就是尊重实际走势,随时调整策略。
说到策略,那些曾在熊市里如神助般的“杠铃型配置”(银行红利+小微盘股)如今却如鸡肋般被市场淘汰。这一策略的背后逻辑在于熊市与震荡市的低风险偏好,可惜到了牛市主升浪,银行股成了“血包”,小微盘股因于机构与融资盘的博弈沦为尴尬角色。于是,一招鲜吃遍天的幻想迅速被现实打碎,适应阶段才是生存的硬道理。
从交易逻辑上看,市场资金对节前交易条件的满足程度直接决定了开仓策略的成败。比如昨天市场基本满足了指数反包和成交量回升的两大信号,因此可以小仓位试探。至于热点板块的扩散虽然起势不错,但个股环境未能彻底改善,这是无法全力进攻的主因。不过,尾盘市场守住了波动,权重股没有跳水,也让人稍微感到“安全感”。
更有意思的是融资盘的心态。原来以为节前会因为8天利息和假期不确定性导致大量离场,但实际情况却相反,高净值、高风偏的资金根本不理这些“小事”,反而对抱团方向加码投资。说到底,人家的利润垫够厚,几十个点的收益在手,几块利息不过是买瓶矿泉水的钱,根本不值得忧虑。所以市场活跃资金的信心和抱团力道成为近期行情的关键,也给风险偏好较低的散户上了一堂生动的反思课:“心态决定收益,认知是。”
国庆期间的“海外幺蛾子”问题倒不必太纠结。股市本来就是冒险者的乐园,整天提心吊胆地防着可能的黑天鹅,根本就是与市场格格不入的思维。常年坐在庄子的船上,难免焦虑;反过来信市场、信趋势,轻装上阵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散户们感叹“选股如选对象”,既要踩准节奏,又要避开雷区。但当市场极端分化时,无疑更考验每个人的自信和抗压能力。那么问题来了,你会选择跟随强势方向,还是去冒险捞局部逆袭的低位票?被动心态往往输在起跑线,积极认知或许才能逆风翻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