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港的阳光,暖洋洋的。
一头通体漆黑的钢铁巨兽,就这么静静地趴在码头上。
它曾是令人生畏的“大洋黑洞”,如今却成了国防教育基地。
游客们好奇地跟它合影,孩子们在一旁追逐打闹。
就在这一两年,两艘在中国海军服役了整整27年的基洛级潜艇,正式解甲归田。
它们曾是中国水下舰队的绝对王牌,压舱石一般的存在。
如今的功成身退,不是说俄国货不行了,而是我们自己,真的行了。
这是一个更让人心潮澎湃的故事。
请来的洋师傅
时光倒回九十年代,那时的中国海军,家底是真的薄。
水下力量的主力,还是老掉牙的033和035型潜艇。
这些家伙的技术源头,都能追到苏联的R级,跟世界主流差着辈分呢。
说句不夸张的,咱们自研的035潜艇,被西方媒体嘲笑是“水下拖拉机”。
噪音大得像在海里开派对,隐蔽性根本无从谈起。
虽然新一代的039项目已经上马,但技术瓶颈一个接一个,难产了。
这种青黄不接的窘境,怎么办?只能去“洋师傅”家取经。
1994年,中国拍板,向俄罗斯订购了两艘基洛级877型潜艇。
两年后,它们来了。中国人第一次摸到了传说中的“大洋黑洞”。
这个选择,现在回头看,简直是神来之笔。
基洛级的安静程度,把我们自己人吓了一跳,海底噪音低到112分贝。
这跟国产的“拖拉机”比,完全是两个物种。
尝到甜头后,我们又引进了两艘更强的636型,接着一口气买了8艘最先进的636M型。
这12艘“大洋黑洞”,加上当时自产的039G,构成了2010年之前中国水下的绝对核心。
它们不光是来救急的,更像是一位沉默的老师傅,手把手地教我们怎么造好潜艇。
徒弟悄悄憋大招
基洛级的引进,当然不只是为了填坑。
我们边用边学,消化吸收,潜艇研发水平坐上了火箭。
但中国人骨子里就不喜欢照抄作业。我们选了一条更难,也更远的路。
1998年,瑞典搞出了世界上第一款AIP潜艇,常规潜艇的世界变天了。
中国敏锐地意识到,这才是未来。
我们把全部的宝,都押在了AIP技术上,也就是“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
常规潜艇最大的命门,就是要经常浮上来充电,一露头就可能没命。
AIP系统,能让潜艇在水里从待几天,猛增到十五天甚至二十天以上。
隐蔽性,那叫一个天翻地覆。
到了2010年代,中国的039B型潜艇横空出世,技惊四座。
它的外形设计,能看到基洛级的影子,但那颗心脏,早就换成了“中国心”。
而这几年下饺子一样服役的039C,性能已经把俄罗斯前辈远远甩在身后。
青出于蓝胜于蓝
039C排水量约3600吨,比基洛级大了整整一圈。
最大潜深400米,最高航速22节,这些硬指标全面超越。
更关键的是,在最核心的静音、续航、火力和隐身性能上,039C实现了碾压。
它甚至用上了时髦的X型舵和垂发系统,技术水平足以跟日本、德国的顶尖潜艇掰手腕。
就在中国徒弟一路狂奔的时候,俄罗斯老师傅,却好像被时代绊住了脚。
他们在基洛级之后,推出了寄予厚望的“拉达”级潜艇。
可这艘第四代潜艇的命途,那叫一个坎坷。
首艇1997年就开工,磨磨蹭蹭到2021年才服役。
结果刚用了两年,俄海军就嫌弃它“不堪大用”,琢磨着让它提前退休。
最致命的是,作为一艘新时代的潜艇,“拉达”竟然没有AIP系统。
这背后,是俄罗斯在AIP技术上的储备太薄弱,根本撑不起来。
俄海军没办法,只能继续造基洛级的缝补改进型636.3型来撑场面。
这款潜艇虽在俄乌战场露了脸,但从技术上看,它已经属于上个时代了。
原因很简单,俄罗斯的军工体系,把资源都砸给了核潜艇。
常规潜艇的研发,严重依赖海外订单。一旦国际市场卖不动了,自然就没了前进的动力。
结语
今天,中国海军的潜艇部队,正在向“核常兼备、以核为主”的战略转型。
核潜艇的建造,已经驶入了快车道。093B、095、096这些型号不断传来新消息。
我们的目光,早已越过近海,投向了更远的深蓝。
在这个大背景下,老式潜艇的退役只会越来越快。
不光是剩下的10艘基洛级,包括更老的035和早期的039,未来几年都会陆续告别一线。
当年那些如雷贯耳的苏27战机、S300防空系统,如今也大多退居二线。
这背后,是中国军工实力崛起的最好注脚。
湛江码头那艘安静的基洛级潜艇,像一座历史的坐标。
它连接着中国潜艇的过去与未来,见证了我们从模仿到超越的每一步。
它的光荣退役,是一个时代的落幕,更是一个由中国制造主导的新时代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