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归来之后的A股市场,真是让人觉得“扬眉吐气”,一点不夸张。上证指数轻松突破了3900点 ,刷新了十年来的最高纪录;沪深两市当天的成交额猛增到2.65万亿,气势十足;科创50指数更是猛涨2.93%,表现得那叫一个火热。
这不只是一时的技术突破,而更像是中国经济迈向升级转型、资本市场制度不断完善的一个标志,同时也体现了全球资本正在重新评估中国的核心资产。正如杨德龙在《德龙财经》中所说的:“这轮行情不是那种短暂的快牛,而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政策和资金同步发力,逐步走向慢牛、长牛的格局。”
科技“小鲜肉”与传统“老腊肉”的分化
节后市场的最直观感受,大概是“有人喜滋滋,也有人愁眉苦脸”。有色金属板块当天大涨7.6%,黄金、稀土、半导体这些“硬核科技”领域的股票都纷纷爆发,像四川黄金、山东黄金等个股还连续涨停,真是热闹非凡。
相比之下,地产、银行以及消费这些老牌行业,却一直在喋喋不休的泥潭里打转。这种差异本质上反映出经济转型的真实写照。从中国GDP增速由“保6”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资本市场自然会做出反应,把资源更多投向那些代表新兴生产力的领域。
这其实说明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美股的科技巨头市值普遍达到了万亿美元的档次,而A股的领头科技公司则多在万亿人民币的水平,折算成美元差不了多少,基本上就是一个汇率的差距。这反映出两个市场在估值上的不同走势,也体现了它们对科技企业价值的不同认知和市场规模的差异。换句话说,就是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汇率差,决定了两地科技巨头在美元衡量下的市值差距其实并不大,更多还是市场和估值体系的不同所致。
要是中美科技龙头的市盈率差不多的话,仅靠汇率的变动,A股的科技股就有翻倍的潜力。而且更关键的是,中国在固态电池、低空经济、核聚变这些领域的技术突破,正在逐步打破“卡脖子”的难题,也为未来的长期增长添上了几分底气。
从“输血”到“造血”的底层逻辑
这次行情的拉开帷幕可不是巧合,政策方面的一系列措施起到了关键作用。央行在节前通过逆回购释放了万亿级流动资金,而九月的降准0.5个百分点,也算是给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而更长远的影响,源自“十五五”规划里的政策预期,芯片自主研发、AI大模型、新能源变革这些六大重点方向,已经明确写进了政策草案。这种“顶层设计加资金支持”的方式,正在重新塑造资本市场的估值体系。
得提醒的是,政策带来的好处正在从“概念炒作”逐渐走向“业绩兑现”。据机构预测,到2025年,半导体设备的国产化率可能突破40%,而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产值也会达到千亿级别。这些具体数字为科技股带来了稳固的基本面支撑。
资本市场热烈 barking 的背后,其实是一场悄无声息的财富变革。数据显示呀,自2021年以来,居民购房贷款余额的增长速度从15%突然降到仅仅3%,与此同时,偏股型基金的规模已经突破6万亿元,创出了历史新高。
从“炒房”到“炒股”的时代变局
从2000到2020年,房地产带动了中国家庭财富增长的70%,但当房产从“金融工具”逐渐回归到“居住需求”,资本市场变成了唯一能吸收大量资金的地方。
杨德龙在文章里提到的“股权投资时代”,正是建立在这个基本原则之上的。当茅台、宁德时代这些优质公司上市时,普通投资者只要持有股票或基金,就能共同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
不过,这次迁徙可没那么顺风顺水,有些投资者还带着“炒房思想”闯进股市,追涨杀跌的行情经常出现,导致“基金赚了钱、散户亏了钱”的情况屡见不鲜。
在“噪音”中寻找“真金”的生存法则
在这个信息满天飞的年代,投资者最缺的技能恐怕就是“识别杂音”。巴菲特办公室里没有电脑,也不用智能手机,却能靠研究公司基本面实现年化20%的回报。这个故事提醒我们,价值投资的核心所在:真正的机会藏在财务报表的细枝末节,而不是那闪烁不停的交易软件红绿指示中。
站在3900点的新起点,大家得明白呀,地搭配好“战略定力”和“战术灵活”,两个都不能少。近期市场可能会因为获利了结出现点震荡,但从长远来看,整体逻辑还是没变的。
政策的利好不断传来,老百姓的储蓄还在慢慢转移中,全球资本对咱们国家资产的配置比例也还有翻倍的潜力。那普通人该怎么把握这个机会呢?
杨德龙提出了个实在的建议:“要么直接买那些优质公司的股票,要么就是靠公募基金来间接参与”。拿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来说,过去十年年化收益率达12.7%,远比银行理财和房产升值来的高。
这轮价值回归的热潮才刚刚拉开序幕,伴随着全球资本再次认可中国在科技创新、制度优势和市场潜力上的实力,有理由相信:在接下来的三年里,A股或许能重现美股在2010到2020年间那段牛市的辉煌。
坚持价值投资的人,最终会成为时代的赢家,就像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的那句话:“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可是在慢牛长牛的过程中,穿好‘基本面’的泳衣,才能游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