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问魏征:你曾经为建成谋士,为何降朕?魏征跪地说了十个字,李世民听完后握住他的手:寡人得卿,如鱼得水 - 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李世民问魏征:你曾经为建成谋士,为何降朕?魏征跪地说了十个字,李世民听完后握住他的手:寡人得卿,如鱼得水

2025-11-24 02:10:29

李世民问魏征:你曾经为建成谋士,为何降朕?魏征跪地说了十个字,李世民听完后握住他的手:寡人得卿,如鱼得水

玄武门之变,血染宫墙,李世民踩着兄弟的尸骨登上了大唐权力巅峰。然而,帝王之路并非坦途,朝堂之上,人心浮动,旧日的忠诚与今日的猜忌交织。

如何收拢人心,尤其是那些曾与自己为敌的能臣,成了新皇心头最重的石头。其中,魏征之名赫然在列,他曾是太子李建成最倚重的谋士,如今却跪伏在李世民的殿前,等待着未知的命运。

01

大明宫,太极殿。

空气中弥漫着血腥味,尽管宫人已反复清洗,那股铁锈般的腥气仍似跗骨之蛆,缠绕不散。李世民端坐龙椅,眉宇间是挥之不去的疲惫与沉重。玄武门的刀光剑影犹在眼前,手足相残的锥心之痛,即便被胜利的喜悦冲淡,也未曾完全消散。他环顾殿下,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心腹大臣肃立,他们的脸上既有庆幸,也有忧虑。

“诸位爱卿,如今大局已定,但天下初定,人心未稳。如何安抚旧部,收拢天下英才,是摆在朕面前的首要难题。”李世民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初登大宝的威严。

房玄龄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圣明。太子与齐王旧部,多有才干之士。然其忠心难测,陛下当谨慎处置。”

杜如晦也附和道:“臣以为,当务之急是清查名册,分清主谋与胁从。主谋者,自当严惩;胁从者,可酌情宽恕,以示陛下仁德。”

长孙无忌,李世民的舅父兼心腹,目光扫过殿下,沉声道:“陛下,臣以为,对那些曾为建成、元吉出谋划策,屡屡与陛下作对之人,不可不防。譬如那魏征,曾是太子建成心腹,数次劝谏建成铲除陛下,其心可诛!”

殿中一静,魏征之名一出,气氛顿时紧张起来。魏征的才华与胆识,朝野皆知。他曾多次向李建成进言,劝其早日动手剪除李世民的羽翼,甚至建议建成提前埋伏,在李世民入宫时将其擒杀。若非建成优柔寡断,李世民恐怕早已命丧黄泉。

李世民的目光深邃,他没有立即表态,只是用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宫时将其擒杀。若非建成优柔寡断,李世民恐怕早已命丧黄泉。

李世民的目光深邃,他没有立即表态,只是用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发出有节奏的轻响。他当然知道魏征的“劣迹”,甚至比在场任何人都清楚。在玄武门之变前,每当他听到魏征又向建成献了什么毒计,心头都会涌起一阵杀意。然而,正是这份“毒计”,也让他看到了魏征的远见和忠诚——无论对错,魏征始终忠于他所辅佐的主公。

“魏征此人,才干如何?”李世民突然发问,声音平静,听不出喜怒。

长孙无忌皱眉道:“陛下,魏征确有才干,文武兼备,尤擅谋略。然其性情耿直,不畏权贵,常常直言犯上,又曾为建成谋士,恐难为陛下所用。”

房玄龄则持不同意见:“陛下,魏征虽曾为太子效力,但其所言所行,皆是出于对太子的忠诚。若能为陛下所用,必是股肱之臣。臣以为,陛下不妨召见一试。”

杜如晦也点头道:“是也,陛下。魏征此人,若能归心,其直言敢谏之风,或可弥补朝堂之弊。陛下若能容纳异己,更显胸襟广阔,天下归心。”

李世民沉吟片刻,心中已有了决断。他抬头,目光如炬,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位臣子。他知道,现在他需要的是能臣,是敢于直谏的诤臣,而不是一味顺从的庸才。一个能让敌人也敬畏的谋士,一旦归顺,其价值将无可估量。

“传朕旨意,召魏征入宫觐见。”李世民最终开口,语气坚定,不容置疑。

长孙无忌等人面面相觑,虽然有些担忧,但陛下的决断已下,他们也只能遵从。殿外,一道道旨意迅速传达,像一道波纹,在刚刚经历血腥洗礼的长安城中荡漾开来。

02

魏征,字玄成,一个在乱世中浮沉,最终被历史推向风口浪尖的人物。他出身贫寒,却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尤好纵横之术。隋末大乱,他曾投奔瓦岗寨李密,为其出谋划策。李密败亡后,魏征又辗转归于唐高祖李渊麾下,几经波折,最终被任命为太子李建成文学。

在东宫,魏征的才华得到了真正的施展。他深知太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屡次向李建成进言,劝其早作决断,剪除李世民的势力。

“殿下,秦王功高震主,军中威望日盛。若不早图之,他日必成大患!”

“殿下,秦王部下多骁勇之士,且与您并非同心。当务之急,是设法削其兵权,或寻机将其诱杀,以绝后患!”

魏征的每一条建议都直指要害,带着一股决绝的狠辣。他看得透彻,在这个权力斗争的漩涡中,仁慈便是自取灭亡。然而,李建成虽也忌惮李世民,却总是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错失良机。他既想除掉这个弟弟,又顾虑手足之情和天下名声,最终导致了玄武门之变的悲剧。

魏征对此心知肚明,他多次在私下里感叹:“太子仁柔寡断,终难成大事!”但他既然选择了辅佐李建成,便会倾尽全力,即便明知是飞蛾扑火,也义无反顾。他不是为了建成个人的恩情,而是为了他心目中“正统”的秩序,为了大唐的未来。他认为,作为太子,李建成才是国家法统的继承者,而李世民的崛起,是对这种法统的挑战。

玄武门事变那一日,当血腥的消息传来时,魏征正在东宫处理政务。他听到宫中传来厮杀声,便知大势已去。他没有逃跑,也没有反抗,只是默默地放下手中的笔,闭上眼睛,等待命运的降临。他知道,以他过去对李世民的“谋害”,新皇是绝不会放过他的。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李世民并未立即派人抓捕他,只是命人将他软禁在府邸,不许外出。这让魏征感到一丝疑惑,但很快又归于平静。他想,或许这是新皇的策略,先稳住人心,再秋后算账。他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每日在府中静坐,或翻阅史书,等待着那一纸赐死的诏书。

直到今日,一道旨意打破了他府邸的宁静。

“魏征接旨!”

内侍尖锐的声音在府门外响起,魏征缓缓睁开眼睛,眼中没有丝毫波澜。他知道,这一刻终于来了。他起身,整理了一下衣冠,缓步走到府门前,跪地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召魏征入宫觐见,不得有误。钦此!”

内侍宣读完旨意,收起圣旨,目光复杂地看了魏征一眼。这位曾叱咤东宫的谋士,此刻却显得格外平静,仿佛这道旨意并非是通向鬼门关的通行证,而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召见。

魏征起身,拱手道:“臣遵旨。”

他没有多言,也没有询问,只是转身回屋,换了一身干净的朝服。他知道,面对新皇,他必须保持应有的体面和尊严。无论结局如何,他都要以一个臣子的身份,堂堂正正地去面对。

03

长安城的街道上,行人稀少,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氛。玄武门之变的阴影尚未完全散去,百姓们都在观望着新皇的举动,猜测着未来的走向。

魏征乘坐一辆简陋的马车,缓缓驶向大明宫。一路上,他透过车窗,看着熟悉的街景,心中百感交集。这座城市见证了隋朝的兴盛与衰落,也见证了大唐的崛起与内乱。而他,不过是这历史洪流中的一粒微尘,尽力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随行的禁卫军将士们,目光警惕地盯着他,仿佛他随时可能暴起伤人。但魏征对此毫不在意,他深知自己此刻的处境。他是阶下囚,是新皇的敌人,也是新皇可能要利用的棋子。

马车最终停在了太极殿外。魏征在禁卫的押解下,步入宫门。红墙黄瓦,雕梁画栋,一切都显得那么庄严而肃穆。然而,在这金碧辉煌的背后,他却能感受到一股无形的压力,那是权力与杀戮的气息。

他被带到一处偏殿,等候觐见。殿内布置简单,只有几张桌椅。一名内侍端来一杯茶水,示意他稍作等候。魏征接过茶杯,却没有饮用,只是静静地坐着,目光平静地打量着四周。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殿外偶尔传来宫人低语声,更显得殿内寂静。魏征的心中没有恐惧,只有一种等待审判的平静。他回顾自己的一生,从瓦岗寨到东宫,他始终是那个直言不讳的魏征。他从未为了荣华富贵而曲意逢迎,也从未为了保全自身而背弃主公。

“传魏征觐见!”

终于,殿外传来内侍的传唤声。魏征缓缓起身,将茶杯放回桌上,然后迈步走出偏殿,朝着太极殿的方向走去。每一步都沉稳而有力,没有丝毫的迟疑。

当他踏入太极殿的那一刻,殿内的目光齐刷刷地落在了他的身上。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上,目光如炬,正审视着他。殿下,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重臣分列左右,神色各异。

魏征没有抬头,他走到殿中央,双膝跪地,行大礼:“臣魏征,叩见陛下!”

他的声音洪亮而清晰,没有丝毫的颤抖。

李世民的目光落在魏征的身上,这个曾多次让他陷入险境的谋士,此刻就跪在他的面前。他仔细打量着魏征,只见他身形清瘦,面容严肃,眉宇间带着一股不屈的傲骨。这与他想象中因恐惧而瑟瑟发抖的叛逆者截然不同。

“魏征,你可知罪?”李世民的声音低沉,带着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

魏征抬起头,直视着李世民的眼睛,毫不回避。他的目光清澈而坚定,没有丝毫的闪烁。

“臣不知何罪。”魏征答道,语气平静。

此言一出,殿中顿时传来一阵窃窃私语。长孙无忌更是脸色一沉,正欲出言呵斥,却被李世民一个眼神制止。

李世民的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容,他看着魏征,缓缓说道:“你曾为建成谋士,屡次劝他铲除于我。若非建成迟疑,今日坐在此处的,恐怕就是他了。你却言不知罪?”

魏征闻言,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但他很快便恢复了平静。他知道,这是新皇对他的一次试探,也是一次摊牌。

04

李世民看着跪在殿中的魏征,心中思绪万千。他欣赏魏征的才华,也深知其为人耿直。在玄武门之变前,魏征曾多次劝谏李建成,言辞激烈,甚至不惜冒犯太子。这足以证明魏征是一个忠心耿耿、敢于直谏之人。然而,正是这份忠诚,曾是自己的催命符。

他想起了当年李建成是如何听信魏征之言,在宴会上毒害自己;也想起了魏征曾建议建成,在自己入宫前设伏,将自己一网打尽。这些记忆如刀刻般深印在他心中,让他对魏征既有敬佩,又有戒备。

“魏征,你既不知罪,那朕问你,你曾为建成谋士,屡次劝他翦除于我,可有此事?”李世民的声音更冷了几分,殿中的气氛也随之凝固。

魏征平静地回答:“回禀陛下,确有此事。臣作为太子文学,食君之禄,自当为太子谋划,尽忠职守。”

他的回答坦荡磊落,没有丝毫的遮掩和推诿。这种坦诚,让殿中不少大臣都感到意外。他们本以为魏征会百般狡辩,或者痛哭流涕地求饶。

李世民紧盯着魏征,想从他的脸上看出哪怕一丝的悔恨或恐惧,然而,魏征的表情始终波澜不惊,仿佛在讲述一件与他无关的事情。

“好一个尽忠职守!”李世民冷笑一声,语气中带着一丝嘲讽,“你可知,若建成听从你的建议,今日坐在龙椅上的,便不是朕,而是他了。你此刻,恐怕也不会跪在这里,而是高居庙堂,指点江山。”

魏征抬起头,目光与李世民的目光交织在一起。他沉声道:“陛下所言极是。臣当日之谋,皆是为太子建成着想,欲助其巩固储位,以安社稷。若太子能听臣之言,社稷或可免于今日之动荡。”

这番话语,不仅没有丝毫的求饶,反而隐隐带着对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不满。殿中大臣闻言,无不倒吸一口凉气。长孙无忌更是忍不住踏前一步,怒斥道:“魏征,你大胆!竟敢在陛下驾前,口出狂言,罔顾君恩!”

魏征却不为所动,他只是平静地看向长孙无忌,然后又将目光转向李世民。

李世民摆了摆手,示意长孙无忌退下。他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既有怒意,也有欣赏。他没有想到,魏征竟然如此刚烈,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敢于直言不讳。这正是他所欣赏的品质,也是他所忌惮的。

“你倒是坦荡。”李世民缓缓开口,语气中的冷意消散了几分,“但你可知,你所谋划之事,乃是手足相残,骨肉相残!你身为臣子,难道不觉得有违天伦吗?”

魏征闻言,沉默了片刻。他知道,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李世民内心最深的伤痛。

“回禀陛下,”魏征再次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臣所谋者,乃是社稷安危,大唐未来。太子与秦王之争,已非寻常兄弟阋墙,而是关乎国本。臣所为,皆是为国家计,为百姓计。至于手足之情,并非臣所能左右。”

这番话,将个人恩怨上升到国家大义,巧妙地为自己辩解。李世民听完,不禁陷入沉思。他不得不承认,魏征所言,并非没有道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权力斗争往往是残酷而无情的。

他抬头看向魏征,眼中闪过一丝决断。他知道,他需要这样的人才。但他更需要知道,魏征是否真心归顺,是否能为自己所用。

05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他知道,现在是时候抛出最核心的问题了。他要的不是一个唯唯诺诺的奴仆,而是一个能与自己共谋大业的诤臣。然而,要收服魏征这般心高气傲之人,绝非易事。

“魏征,你既言为社稷安危、大唐未来,那如今,朕坐拥天下,你又当如何?”李世民的声音陡然拔高,目光锐利如刀,直刺魏征。

这个问题,无疑是魏征命运的十字路口。回答得不好,便是身首异处;回答得巧妙,或许能求得一线生机。殿中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魏征身上,等待着他的回答。

魏征的脸上没有丝毫慌乱,他依然保持着那份独特的平静。他知道,李世民并非一个嗜杀之人,否则,在玄武门之变后,他早就会被处死,而不是被软禁至今。李世民召见他,必然有其深意。这不仅是审判,更是招揽。

他缓缓抬头,目光再次与李世民对视。他看到了李世民眼中的试探、期待,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戒备。

“回禀陛下,”魏征的声音洪亮而坚定,“臣所忠者,并非某个人,而是大唐社稷。臣所谋者,乃是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当日臣辅佐太子,是因太子乃储君,理应继承大统。如今,陛下已登基为帝,天下归心,臣自当效忠陛下,为大唐效力。”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表明了他并非无原则的忠诚,又巧妙地将自己的立场从“辅佐太子”转变为“效忠大唐社稷”,从而顺理成章地归顺李世民。

然而,李世民却不为所动。他冷冷一笑,道:“魏征,你巧言令色,以为朕会相信你这番说辞吗?你曾对我恨之入骨,恨不得除之而后快。如今,朕成了皇帝,你便能轻易放下旧怨,转而效忠于我?这世上,哪有如此容易之事?”

李世民的话语如同一把锋利的刀,直插魏征的心脏。他知道,李世民是在逼他表态,逼他彻底放下过去,效忠于自己。

殿中大臣们纷纷窃窃私语,他们都觉得魏征这次是难以过关了。长孙无忌更是冷哼一声,看向魏征的目光中带着一丝幸灾乐祸。

魏征再次沉默,他知道,李世民的疑虑并非没有道理。他的确曾是李世民的死敌,也曾多次欲置李世民于死地。要让一个曾与自己为敌的人,真心实意地效忠自己,确实需要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

他深吸一口气,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绝。他知道,他必须给出一个让李世民无法拒绝的答案。一个既能洗清自己嫌疑,又能展现自己价值的答案。

他缓缓伏下身子,额头紧贴冰冷的金砖,声音低沉而有力,一字一句地说道:“陛下,臣…臣…”

魏征的声音在空旷的太极殿中回荡,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敲击在众人的心头。他深知,此刻他的命运,乃至他所珍视的大唐社稷的未来,都系于他接下来要说出的这几句话。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望向高高在上的李世民,一字一句,掷地有声地说道:

“臣所辅者,唯明主耳,非建成也!”

06

“臣所辅者,唯明主耳,非建成也!”

这十个字,如同一道惊雷,在太极殿中炸响。

殿中众人闻言,无不震惊。长孙无忌等原本对魏征充满敌意的大臣,更是面色大变,眼中充满了不可置信。他们以为魏征会百般辩解,会痛哭流涕,会乞求宽恕,却没想到他竟然会说出这样一番石破天惊的话。

这十个字,表面上是在撇清与李建成之间的关系,实则是在向李世民表忠心,但又不是那种卑躬屈膝的谄媚。它高傲地宣示着魏征的原则:他只为明主效力,而不是为某个特定的个人。言下之意,李世民,你若是明主,我便辅佐你;若非明主,我魏征亦不屑为之。

李世民在龙椅上,身躯微微一震。他死死地盯着魏征,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从最初的震惊,到深思,再到恍然大悟。他明白了魏征这十个字的深层含义。

魏征的意思是,他辅佐李建成,是因为李建成是当时的太子,是名义上的储君。他认为太子是“明主”,所以尽心辅佐。而现在,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实力,登上了帝位,成为了新的“明主”。所以,魏征转而效忠李世民,并非背叛,而是遵循了他一贯的原则。

更深一层,这十个字也暗含着对李世民的期许和警示。它在告诉李世民:你现在是明主,所以我魏征为你效力。但如果你将来不再是明主,那么我魏征也绝不会盲目追随。这是一种何等的气魄和胆识!在一位刚刚通过血腥政变登上皇位的君王面前,说出这样的话,无异于在刀尖上跳舞。

然而,正是这份胆识和原则,深深地打动了李世民。他看到了魏征身上那种超越个人恩怨、只为国家社稷着想的崇高品质。他需要的,正是这样一位能时刻提醒自己、匡正自己过失的诤臣,而不是一群只会阿谀奉承的庸才。

李世民缓缓从龙椅上站起身,一步步走下台阶,朝着魏征走去。殿中所有人都屏住呼吸,不知道这位新皇是会暴怒,还是会做出出人意料的举动。

当李世民走到魏征面前时,他伸出手,将跪在地上的魏征轻轻扶起。他的手,温暖而有力。

“魏征,”李世民的声音带着一丝激动,眼神中充满了真诚,“寡人得卿,如鱼得水!”

此言一出,殿中再次哗然。长孙无忌等人面面相觑,陛下竟然如此看重魏征,甚至用“如鱼得水”来形容。这无疑是对魏征最大的认可和褒奖。

魏征被李世民扶起,他看着眼前这位年轻的帝王,眼中也闪过一丝动容。他知道,他赌对了。李世民,果然是一位有胸襟、有远见的明主。

李世民紧紧握住魏征的手,仿佛握住了大唐未来的希望。这一刻,君臣之间的隔阂消弭,一种全新的信任和理解在他们之间建立起来。

07

“寡人得卿,如鱼得水!”

这句发自肺腑的赞叹,不仅消除了魏征所有的顾虑,更在朝堂上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原先那些对魏征心怀戒备,甚至主张严惩的大臣们,此刻无不惊愕地看着这一幕。李世民的胸襟与气度,在这一刻展露无遗。

魏征被李世民握住手,感受到掌心传来的温度,心中百感交集。他曾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却没想到会得到如此殊遇。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更是李世民向天下昭示其广纳贤才、不计前嫌的决心。

“谢陛下隆恩!”魏征再次拱手,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

李世民拍了拍魏征的肩膀,示意他坐下。他环视殿中群臣,沉声道:“诸位爱卿,魏征之言,字字珠玑,句句肺腑。他所辅者,唯明主耳,这正是大丈夫所为!朕得此良臣,何愁天下不安,社稷不兴!”

长孙无忌等人虽然心中仍有疑虑,但见陛下态度坚决,也只能拱手称是。他们明白,从今往后,魏征在朝中的地位,将非同一般。

当日,李世民便下旨,任命魏征为谏议大夫,掌管规谏之事。这个职位,正是魏征最能发挥其直言敢谏特长的地方。李世民此举,无疑是在告诉所有人,他不仅要重用魏征,更要鼓励朝臣直言不讳。

魏征上任后,很快就展现出了他“如鱼得水”的才干。他没有因为新皇的恩宠而有所收敛,反而更加勤勉尽职,直言敢谏。

有一次,李世民在朝堂上听政,一时兴起,便命令将宫中的御马牵出来,让大臣们观看。他指着御马,得意地对大臣们说:“这马如何?可称得上是千里良驹吧?”

众大臣纷纷附和,赞美御马神骏非凡。只有魏征,他走出队列,拱手道:“陛下,臣以为此马并非良驹。”

李世民闻言,脸上得意的笑容顿时僵住。他皱眉道:“魏征,此马乃是朕精挑细选的宝马,奔跑如风,日行千里,何以称不上良驹?”

魏征不慌不忙地答道:“回禀陛下,良驹之说,不在其形,而在其性。此马虽外观神骏,但其性情暴躁,不易驯服。若在战场上,恐因其性情而误事。陛下乃天下之主,当以天下苍生为念,不应沉溺于一马之得失。”

魏征的话,让李世民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他本想得到大臣们的赞美,却被魏征当头棒喝。一旁的长孙无忌等人纷纷向魏征使眼色,示意他不要太过直言。

然而,魏征却视而不见,他继续说道:“陛下,古人有言,‘玩物丧志’。陛下如今初登大宝,正是励精图治之时,更应将精力放在国家大事上,而非沉迷于游乐玩物。此马虽小,却足以窥见陛下之心性。臣冒死直谏,望陛下三思。”

殿中一片寂静,所有人都为魏征的胆大感到心惊。敢当着皇帝的面,指责他“玩物丧志”,这简直是找死。

李世民的脸色阴晴不定,他盯着魏征看了许久,最终,他缓缓地叹了口气。

“魏征,”李世民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却又有一丝赞赏,“你所言甚是,是朕疏忽了。将此马牵走,赐予魏征。”

魏征闻言一愣,他没想到李世民不仅没有怪罪,反而将马赐给了他。他再次拱手道:“谢陛下隆恩,臣不敢受。”

李世民却笑道:“你既然能看出此马之弊,便由你来驯服它。这也算是对你的一个考验。”

魏征这才领旨谢恩。殿中大臣们见状,无不心悦诚服。李世民的胸襟与魏征的直谏,都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08

魏征的直言敢谏,在朝中很快便成了常态。他就像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李世民的言行举止,不放过任何一点瑕疵。

有一次,李世民准备出巡洛阳,大兴土木修建行宫。他认为洛阳是前朝故都,风景秀丽,且有军事战略意义,修建行宫既能彰显国力,又能方便日后巡视。

然而,魏征得知此事后,立刻上书进谏。他在奏疏中写道:“陛下,隋炀帝穷奢极欲,大兴土木,最终导致民怨沸腾,天下大乱。陛下当以隋为鉴,勤俭节约,与民休息。如今国家初定,百姓疲惫,若再大兴土木,恐重蹈前朝覆辙。陛下若欲巡视,只需简单修葺即可,何必劳民伤财,大建行宫?”

这封奏疏言辞激烈,直指李世民的决策失误,甚至将他与亡国之君隋炀帝相提并论。李世民看到奏疏后,勃然大怒,将奏疏摔在地上,气得脸色铁青。

“这魏征,简直是欺人太甚!朕不过想去洛阳看看,他竟敢将朕比作隋炀帝!”李世民怒吼道,甚至扬言要杀了魏征。

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见状,连忙上前劝解:“陛下息怒!魏征虽言辞激烈,然其心是为陛下,为社稷。望陛下三思。”

李世民怒气未消,但他最终还是冷静了下来。他知道,魏征所言并非没有道理。隋朝灭亡的教训,确实历历在目。他虽然有雄心壮志,但绝不能重蹈覆辙。

他召来魏征,怒气冲冲地问道:“魏征,你何故将朕比作隋炀帝?你可知此言,乃是大不敬之罪!”

魏征跪在地上,不卑不亢地答道:“回禀陛下,臣不敢将陛下比作隋炀帝。然臣以为,陛下若执意大兴土木,修建奢华行宫,其行为与隋炀帝何异?臣所言,只是希望陛下能引以为戒,切莫重蹈前朝覆辙。若陛下因此而降罪于臣,臣亦无怨无悔。”

魏征的这番话,再次让李世民陷入沉思。他看着魏征那张严肃而坚毅的脸,心中的怒火渐渐平息。他知道,魏征是真心为了他好,为了大唐好。

最终,李世民采纳了魏征的建议,取消了修建洛阳行宫的计划,只对旧有宫殿进行了简单的修缮。此举不仅节省了大量民力财力,也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事后,李世民对房玄龄等人感叹道:“人言魏征粗直,朕初亦恶之。然其每次进谏,皆出肺腑,为朕着想。若无魏征,朕何以知己之过?有魏征在,朕心甚安。”

从此,李世民对魏征更加信任和器重。魏征也更加尽心尽力地辅佐李世民,君臣二人,一个虚心纳谏,一个直言不讳,共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09

魏征的直谏之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有时,他的言辞过于激烈,也常常让李世民下不来台,甚至气得七窍生烟。然而,正是在这种不断的磨合与碰撞中,君臣之间的信任才愈发深厚,大唐的政治也日益清明。

有一次,李世民得到了一只非常稀有的鹞鹰,爱不释手,常常把它放在手上把玩。魏征看到后,知道陛下又在“玩物丧志”,便在朝堂上直言进谏。

“陛下,臣闻古之圣王,皆以天下为己任,日理万机,夜不能寐。今陛下沉迷于玩物,恐有失君王之德。”魏征的话语毫不留情。

李世民当时正把鹞鹰放在手臂上,玩得高兴。听到魏征这番话,气得脸色铁青。他知道魏征又要开始“教育”他了。为了不让魏征继续说下去,他竟将那只心爱的鹞鹰藏到袖子里。

然而,魏征岂是等闲之辈?他看到了李世民的小动作,却假装不知,继续滔滔不绝地阐述君王当以国事为重,不应沉溺于玩乐的道理。他足足讲了半个时辰,直到李世民的脸色越来越难看,袖子里的鹞鹰也因为长时间的憋闷而死去了。

当魏征终于说完,李世民才无奈地将死去的鹞鹰从袖子里拿出来。他看着魏征,眼中既有愤怒,也有无奈,最终化为一声长叹。

“魏征啊魏征,你真是要朕连一点乐趣都没有啊!”李世民苦笑着说道。

魏征却依然严肃地拱手道:“陛下,为君者,当以天下为乐,以百姓安乐为乐。个人之乐,实不足道也。”

李世民虽然心疼死去的鹞鹰,但最终还是接受了魏征的劝谏。他知道,魏征虽然让他失去了一只心爱的鸟,但却维护了他作为君王的形象,也让他时刻警醒。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魏征曾多次在朝堂上当面指责李世民的过失,甚至在私下里也毫不客气。他曾批评李世民“贞观初年,犹能听谏,后渐骄傲,不能尽纳”,直指李世民后期有所懈怠。

面对魏征的这些“冒犯”,李世民并非没有动怒。他曾多次在下朝后回到后宫,气得对长孙皇后抱怨:“朕总有一天要杀了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却总是温柔地劝解道:“陛下,魏征之所以敢于直谏,正是因为陛下是明君,有容人之量。若陛下杀了他,岂不堵塞了言路,让天下人以为陛下不再是明君?且臣妾以为,魏征所言,多有道理,陛下不妨虚心听之。”

长孙皇后的贤德和劝解,让李世民逐渐平息怒火。他意识到,魏征的直谏,正是大唐盛世的基石。一个敢于指出皇帝过失的臣子,比一万个阿谀奉承的臣子更有价值。

在魏征的辅佐下,李世民逐渐形成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治国理念。他广开言路,鼓励臣子直言,即便是寒门出身的官员,只要有才干,敢于进谏,都能得到重用。

这种君臣相得的局面,使得大唐的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贞观之治,不仅是李世民个人的功绩,更是他与魏征等一众贤臣共同努力的结果。魏征用他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忠诚,什么是真正的诤臣。

10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征病重。

当李世民得知魏征病危的消息时,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悲痛。他亲自前往魏征府邸探望,看到昔日那个精神矍铄、直言不讳的诤臣,如今已是面容憔悴,气息奄奄,李世民的眼眶不禁湿润。

他握着魏征的手,哽咽着说:“玄成,你可要撑住啊!朕还需要你,大唐还需要你!”

魏征艰难地睁开眼睛,他看着眼前这位曾经的死敌,如今的明主,眼中充满了不舍与欣慰。他想说些什么,但已是气若游丝。

李世民知道魏征时日无多,他轻声问道:“玄成,你一生尽忠职守,为国为民。朕还有何事可为你做?”

魏征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微微摇了摇头。他已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大唐,此生无憾。

李世民见状,心中更是悲痛。他知道,魏征虽然即将离去,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将永远照耀着大唐的未来。

不久之后,魏征去世。

消息传来,整个长安城都为之震动。李世民更是悲痛欲绝,他辍朝五日,为魏征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他亲自前往送葬,甚至在灵柩前失声痛哭。

在葬礼上,李世民面对群臣,说出了那番流传千古的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这番话,不仅是对魏征个人品德和贡献的最高评价,更是李世民对魏征深深的依赖和怀念。他将魏征比作一面可以照鉴自身过失的“人镜”,足见魏征在他心中的地位。

魏征的离世,让李世民失去了一位最敢直言的臣子。从此以后,虽然朝中仍有贤臣,但再也没有人能像魏征那样,不顾一切地指责他的过失。李世民在后期的统治中,也确实出现了一些骄傲自满、听谏不力的现象,这或许也印证了“亡一镜矣”的悲叹。

然而,魏征与李世民的君臣际遇,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从敌人到君臣,从猜忌到信任,共同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魏征的直谏精神,也因此被后世传颂,成为无数士人效仿的榜样。而李世民的虚心纳谏,则为后世帝王树立了一个典范。正是有了这样一对君臣,才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也让大唐王朝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魏征的十个字,不仅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更赢得了李世民的信任,成就了一段千古君臣佳话。他的直言敢谏,如同明镜高悬,让李世民得以审视自身,开创了贞观盛世。而李世民的广阔胸襟,则成就了魏征的青史留名,共同谱写了大唐的辉煌篇章。

声明:本篇故事为虚构内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采用文学创作手法,融合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元素。故事中的人物对话、情节发展均为虚构创作,不代表真实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