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全运会乒乓球赛场,这人是扎堆往一个地方挤,另一边却空得能跑马,这是什么情况啊?真的就只盯着那几个脸熟的,剩下的比赛就无人问津了?这让我有点不理解,但也好像又在情理之中。
你知道,我这人吧,平时也爱刷刷手机,看看热闹。这次全运会乒乓球,我刷到不少视频,好家伙,那几个明星选手,什么王楚钦、樊振东、孙颖莎、王曼昱,他们一上场,评论区就炸了,现场照片也看得出,那几场比赛周围那是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可镜头一转,别的比赛,尤其是那些可能没那么“出圈”的选手,观众席简直就是“留白艺术”,大片大片的空位,看着都替他们觉得冷清。就说昨晚林诗栋那场,我瞅着他身后那一片,空荡荡的,感觉像是给别人留的VIP席。这景象,你说能说明什么?难道我们这些口口声声说热爱乒乓球的球迷,真的只是在追逐“明星”,而不是真心在欣赏这项运动本身吗?
我刷到有人在网上争论,说什么“奥运冠军为国争光,值得尊重”,这话我绝对同意,运动员为了国家荣誉拼搏,那份精神是没毛病的,是该被敬佩的。可“关注自己喜欢的人,有错吗?”这句话也有道理,人嘛,总有点自己的喜好,喜欢谁就多关注一下,这无可厚非。但问题是,你不能把“喜欢”和“热爱”混为一谈。如果你真的热爱乒乓球这项运动,你还会只盯着那几个“名字”看吗?还是说,被大家熟知的,就可以直接打上“网红选手”的标签?这词儿用得,我有点不舒服,感觉有点不尊重运动员的努力和成就。他们可不是直播带货的网红,是用汗水和实力拼出来的名堂。
我看到一种说法,觉得有点意思,说乒乓球项目是不是应该搬到北京来办?他们觉得北京观众多,更能带动气氛。这话听起来好像也有点道理,毕竟大城市人多,关注度高。但我觉得,这更多的是一种“有头有脸的比赛,必看”的心态在作祟。就像追星一样,大家都去追的那个,你好像不去就不合群了。我看到有人直接说,“我只关注东哥的比赛,逢东必看!” 这种“唯偶像论”,让我想起早些年追星的那些粉丝,不管偶像演什么,做什么,都要捧场。
有人又反驳说,观众多太吵了,反而影响比赛。还有人说,观众就是因为喜欢某个人才买票来看的,这有什么问题?的确,观众的购票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受个人喜好的驱动。这一点,我觉得挺现实的,也挺有讨论空间的。就像现在很多人追剧,也是冲着演员去的,而不是剧情本身有多吸引人。如果按这个逻辑,那的确,很多人是“只看人不懂球”,他们更像是在追一个“偶像”,而不是在欣赏一场高水平的竞技比赛。他们满世界地跑,或者守在屏幕前,只为看自己“爱豆”的一举一动,而真正想从技术、战术层面去理解和欣赏乒乓球的人,反而不一定会在现场,甚至可能不关心某个特定选手的胜负。
我看到还有评论说,自己没时间去现场,看直播也一样。这倒是实话,现在网络这么发达,直播渠道那么多,在家就能看到比赛。这对于很多上班族来说,确实是最方便的选择。但即便如此,当“明星选手”的比赛直播,和“普通选手”的比赛直播,在热度上能有那么大的天壤之别时,还是会让人觉得,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观赛方式的便利性问题,更是观众群体构成和关注点转移的现象。
话说回来,这事儿也不能完全怪观众。运动员的个人魅力确实很重要,尤其是媒体和社交平台,很容易就把一些明星选手塑造成公众人物,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言行,都会被放大关注。久而久之,大家对他们的熟悉度,可能远远超过了对他们球技的了解。所以,当他们出现在赛场上,大家去看,去支持,也算是人之常情。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忽略了其他为这项运动默默付出的运动员。他们可能没有那么多的曝光,没有那么多粉丝的簇拥,但他们同样在为梦想努力,为国家荣誉拼搏。如果一个体育项目,最终只剩下少数几个“明星”能够吸引目光,而其他的比赛场次都门可罗雀,那这个项目的整体健康发展,真的会打个问号。
我看到有人分析,说这反映了中国体育粉丝文化的一个侧面。在很多领域,这种“粉丝经济”已经非常成熟。大家愿意为自己喜欢的人和事物买单,这无可厚非。但对于体育来说,它承载的不仅仅是娱乐属性,更重要的是拼搏精神、团队协作,以及对卓越的追求。如果大家只关注“人”,而忽略了“球”背后的这些东西,那这项运动的生命力,可能会受到影响。
如果一个项目,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出头,其他人都沦为“背景板”,那长此以往,还会有人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这项运动吗?毕竟,谁不想获得关注和认可呢?所以,这种只看“流量明星”的现象,看似是个人喜好,但长远来看,对整个体育项目的生态,可能是有隐忧的。
所以,下次再刷到类似的热搜,看到那些空荡荡的看台,我还是会有点感慨。我们是真的热爱这项运动,还是只是在追逐一个“符号”?当目光都聚焦在少数人身上时,那些同样努力的、同样值得尊敬的运动员,他们的付出,又会被多少人看见呢?
声明:本文素材都是来源真实素材的原创,内容 90% 以上基于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 AI辅助。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