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通胀失控、关税飙升、就业市场萎缩……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难题仿佛一个接一个,他的办公桌上,两份截然不同的演讲稿也预示着美国经济的岔路口。但就在所有人以为美联储会采取合乎逻辑的下一步时,一组94.9%的数据在利率期货市场上突然跳动,暗示9月降息的可能性几乎板上钉钉。问题是,鲍威尔内外交困的局面真的允许他这么做吗?9月的降息是否是压垮美国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一高潮】
美联储本应是美国经济的“稳定器”,然而现在却成了众矢之的。特朗普的推特上充满了针对鲍威尔的讽刺,说他“让银行家赚钱,却让普通人受苦”。与此同时,预算实验室出了一份令人不寒而栗的报告:18.3%的关税税率推高了美国物价,让家庭平均支出增加2400美元。如果美联储不采取行动,通胀可能彻底刹不住车。但反对声音也不少,一些市场人士质疑:降息真的能解决问题?会不会适得其反,加速经济泡沫的破裂?
更复杂的是,美联储内部首次出现两名理事联合反对决议的“分裂”。沃勒和鲍曼的反对票不光标志着罕见的内部分歧,还传递了对就业市场的担忧:若不降息,将有10%的岗位面临裁员风险。而就在这个敏感时刻,另一个理事库格勒突然宣布辞职。有观点认为,鲍威尔的任期或许正在被倒计时铺路,华盛顿的政治暗流正在悄然涌动。
【发展过程】
深挖这场风暴,发现离不开三大根源。首先是关税政策的巨大冲击。从2008年的次贷危机到如今的“关税大战”,经过十几年的经济复苏,美国消费者习惯了低成本的进口商品。但随着关税税率创下91年来的新高,原本一条称得上顺畅的消费链条几乎断裂。洛杉矶港口拥堵的空箱像钢铁坟场,明晃晃地映射了市场萎缩。也难怪耶鲁大学的那份报告直指问题核心:关税对核心通胀的贡献率已经占了三到四成。
其次是移民政策的轮廓性破坏。硅谷的科技公司为程序员短缺发愁,南部农业州的果园因为采摘工人缺口而眼睁睁看着果实烂在地里。这种结构性问题推高了服务行业的工资,进一步衍生出“工资-通胀螺旋”。有趣的是,不光经济学家在警示,就连普通美国人也开始感到不安。不少人在社交媒体上吐槽,“买一件衣服的成本高了快两倍,这还是美国梦吗?”
当然,最紧迫的根源还是美联储自身面临的信任危机。特朗普一边用推特猛烈攻击鲍威尔的“糟糕领导”,一边利用政治手段加码对联储的干预。大楼会议室的冷气都关不住这种火药味:理事的分裂、提前离职公告、鲍威尔办公桌上的两份演讲稿,都在为袭来的政治风暴埋下伏笔。
【第一低潮】
表面上看,鲍威尔和他的团队似乎正在试图稳住阵脚。美联储没有在7月做出降息的决定,只是公布了一份中规中矩的声明。然而,假性平静的背后却是更加危急的困境。虽然市场对9月降息抱有希望,但一些经济专家却直言,降息可能是个“亡羊补牢”的做法——毕竟核心问题并不是流动性,而是结构性矛盾。
与此同时,反方声音开始愈发高涨。有人认为,美联储过度依赖货币工具可能会让银行系统的负债风险加剧。更有一些市场人士预测,频繁降息可能会推高市场泡沫,隐形地削弱消费者信心。纽约时报引用一些匿名投资者的观点:“鲍威尔也许是在赌一把,但赌局中输家只能是普通美国人。”
而站在鲍威尔的角度看问题,其实更棘手的还是政治压力。各方对降息的期待不仅是经济需求,更是一场潜藏的政治博弈——降息可能会让白宫更有底气推动下一轮关税加码;但不降息,这可能反而给特朗普派系更多“鲍威尔无能”的口实。于是,鲍威尔踱步的痕迹,便成为美联储内部一种微妙的“警告信号”。
【第二高潮】
就在大家以为美联储的决策只剩下技术调节时,令人惊讶的转折来了:一组最新的经济数据显示,美国服务业的衰退速度大幅超过此前的预期。这不是一个单点危机。它直接触发了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甚至让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对9月降息的预测意见分裂。矛盾开始激化。
与此同时,鲍威尔的团队竟突然释出一个“罕见会议纪要”。这份纪要表明,美联储实际上在考虑一种更加激进的策略——一次性调降两个基点。这不仅违背了之前的所有惯例,还预示着联储可能已经在为更大范围的经济调整做准备。这一消息爆出后,华尔街金融圈几乎炸开锅:“这不是救急,这是救命。”
就在所有人还在消化这场反转时,白宫的一则消息点燃了新的矛盾点:特朗普考虑提名更强硬的鹰派人选进入联储班子。若这个计划落地,美联储的独立性可能彻底沦为摆设。而鲍威尔的两份演讲稿,似乎也在暗示另一层不安:即便在降息与否的二选一中,他的空间可能已经越来越小。
【第二低潮】
短暂震荡后,市场似乎又归于平静。但别被这表象欺骗。实际上,更深层的危机正在暗中酝酿。针对贸易战的研究报告显示,若关税长期维持高位,美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可能在明年出现“双萎缩”。这种情况在近代经济史上从未有过,或许意味着更严重的连锁反应。
更让人意外的是,美联储内部竟陷入新的分歧:一部分理事倾向继续维持利率不变,另一部分则呼吁尽快启动降息,以应对通胀飙升甚至“史无前例的经济停滞”。而国会中的民主党人则提出最终质问:美联储是否已经丧失了独立性?他们甚至要求对过去两年的政策做出全面审计。
这些分歧与新的障碍,似乎在拆解鲍威尔为稳定市场而做出的每一步努力。他没有表态,但从他的动向来看,不降息的选择可能带来的后果更严重,而降息似乎也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如今的美联储,正处于“两头都难”的窘境。
【写在最后】
鲍威尔的处境,不管怎么看都不像是“成功者”的样子。毕竟,当美联储陷入政治干预与经济失控的双重困境时,恐怕谁来掌舵都难以顺利划船。与其说是他“顶不住了”,倒不如直白一点承认:如今的美联储已经左右不了局势,无论选择降息还是按兵不动,都注定不会有完美的答案。
许多人批评鲍威尔不够果断,但在全球经济动荡的背景下,或许是整个系统的问题而非个体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思考,降息甚至可能更像“最后一搏”,而不是一种长期解决方案。
【小编想问】
你觉得美联储是否已经完全失去了独立性?面对关税、移民、就业等诸多系统性问题,降息到底是救急还是拖延?假如你是鲍威尔,你会如何抉择?评论区聊聊你的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