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的饮食,得格外讲究。您要是还抱着夏天那会儿的凉拌菜、冰镇饮料不撒手,或者继续啃那些解暑的鸭肉、鸡肉,可得小心了!鸭肉、鸡肉虽好,但性子偏凉,立秋后接着猛吃,容易把脾胃给“凉”着,秋燥也容易趁机作乱,喉咙干痒、咳嗽这些小毛病可就找上门了。
那该吃点啥?下面这三位“秋补大将”性子温和,不燥不凉,能稳稳当当地给咱补足气血,滋润被秋燥欺负的肺腑,让身子骨舒舒服服地度过这换季的“多事之秋”。
一、牛肉:气血双补的“铁甲将军”
牛肉可是个实在家伙!它里头藏着丰富的蛋白质和铁元素,特别擅长给身体“打气”,补足亏空的气血。尤其是脾胃有点虚、手脚容易发凉的朋友,多吃点牛肉,能让你感觉浑身有劲儿,像穿了件温暖的“铁甲”一样扛住秋凉。炖得软烂入味,连汤带肉来上一碗,从喉咙一直暖到胃里,秋燥带来的那点干涩感立马被赶跑。
推荐食谱:白萝卜胡萝卜炖牛肉
材料:牛腩块500克,白萝卜半根,胡萝卜1根,葱段、姜片、八角、桂皮、香叶少许,生抽、老抽、料酒、冰糖、盐适量。
1. 牛腩块冷水下锅,加料酒和几片姜,大火煮开撇去浮沫,捞出洗净沥干。
2. 锅热倒油,下冰糖小火炒出糖色(焦糖色泡泡),立刻倒入牛肉块,快速翻炒均匀裹上糖色。加入葱姜、八角、桂皮、香叶炒香。
3. 烹入料酒,加生抽、老抽调色,加热水没过牛肉。大火烧开转小火,盖上盖子慢炖1小时。
4. 白萝卜、胡萝卜切滚刀块,加入锅中,适量加盐调味。继续炖煮30-40分钟,直到牛肉软烂、萝卜入味。最后开大火稍微收浓一点汤汁(别收太干,留点拌饭香极了!),撒点葱花即可。
二、羊肉:温中益气的“暖身炉”
羊肉,那是秋冬季的“暖身宝”!它性子温,味道甘,最拿手的就是帮咱温补中焦脾胃,驱散身体里的寒气,给阳气“添把柴火”。天一凉就手脚冰凉、腰膝酸软的朋友,羊肉就是您的“移动暖炉”。炖个汤,包顿饺子,吃下去,那股暖流顺着食道往下走,手脚慢慢就热乎起来了,秋燥带来的那点干渴感,也被这温润的滋养悄悄化解。
推荐食谱:羊肉大葱馅饺子
材料:羊肉馅300克,大葱2根(取葱白部分),姜末1小勺,花椒水(1小把花椒+小半碗热水泡出味晾凉)、生抽、蚝油、香油、盐、白胡椒粉适量,饺子皮。
1. 羊肉馅放入盆中,少量多次加入花椒水(去腥增香关键!),用筷子朝一个方向使劲搅打,直到肉馅变得水润黏稠有弹性。
2. 加入姜末、生抽、蚝油、盐、白胡椒粉,继续搅拌均匀。大葱白切碎(别剁太细),淋上香油拌一下(锁住水分),倒入肉馅中。
3. 把葱和肉馅充分拌匀。取饺子皮,包入适量馅料,捏紧封口。锅中水宽水烧开,下饺子。用勺子轻轻推一下防止粘锅。水沸后点入一小碗冷水,重复点两次水,饺子浮起、肚子鼓鼓的就熟了,用漏勺捞出,即可食用。
三、鱼肉:高蛋白低脂的“水中珍”
鱼肉,尤其是深海鱼,那是公认的“健康标兵”!蛋白质含量高得没话说,脂肪却大多是“好脂肪”(不饱和脂肪酸),对咱的心脑血管特别友好。立秋后吃鱼,既能补充优质营养,又不会给身体增加负担,清润不上火。它还有助于健脑益智,让咱们在秋天也能保持头脑清明,精力充沛地应对工作和生活。
推荐食谱:红烧鲅鱼粉条炖豆腐
材料:鲅鱼段(或整条小鲅鱼)400克,老豆腐1块,红薯粉条1小把,葱姜蒜、干辣椒(可选)、生抽、老抽、料酒、醋、白糖、盐、热水。
1. 鲅鱼处理干净切段(或整条打花刀),用厨房纸吸干水分。豆腐切厚片。粉条用温水泡软。
2. 锅烧热放稍多油,油热后放入鲅鱼段,中火煎至两面金黄定型,盛出。用锅里余油把豆腐片也煎至两面金黄。
3. 锅留底油,爆香葱段、姜片、蒜瓣、干辣椒(怕辣可不放)。烹入料酒、生抽、少许老抽、一点点醋(去腥提鲜)、一小勺糖提味。倒入足量热水烧开。
4. 放入煎好的鲅鱼段、豆腐块、泡软的粉条。水量基本与食材齐平或稍少。大火烧开转中火,盖上盖子炖15-20分钟。 尝一下味道,适量加盐调整。最后开大火稍微收浓一点汤汁(粉条吸水厉害,注意别糊锅),撒上葱花或香菜段,即可食用。
立秋后,厨房里的烟火气,藏着最熨帖的智慧。牛肉的温厚,羊肉的暖融,鱼肉的清鲜,都是大地给我们的慷慨馈赠。顺应时节,让餐桌成为身体最坚实的依靠——当秋风在窗外低语,灶上正飘出安稳的香气,滋养着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文章和图片均有版权,未经允许,请勿抄袭、删改、盗用,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