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有些事儿你摆在桌面上掰扯,都觉得荒诞得能笑出声。
你想象一下,你被人当街抢了钱包,你嗷一嗓子追上去,飞踹、擒拿,一套动作行云流水把钱夺了回来,结果警察来了,先把你给铐了,说你追人时闯了红灯。
离谱不?
可杭州的网约车司机王师傅,就实打实地演了这么一出,而且剧本比这还邪门。
事情的高潮部分听着特提气:王师傅被一辆私家车刮了,对方一脚油门开溜,典型的肇事逃逸。
王师傅是什么人?
开了十几年车的老炮儿,油门一踩就跟了上去,最后把孙子堵在地下车库的死胡同里。
对方一看没处跑,特光棍地赔了3500块钱了事。
完美,简直是教科书级的维权。
然后呢?
神反转来了。
他打开滴滴APP,一条冰冷的通知弹了出来:因“诱导乘客取消订单”,您的服务分已被扣除12分。
那一瞬间,我猜王师傅肯定懵了,脑子里估计就跟炸了个蜂窝似的。
啥玩意儿?
我这儿刚抓完贼,你平台倒先给我定了罪?
这12分可不是闹着玩的。
在网约车这个江湖里,服务分就是命。
没了这12分,王师傅的专车眼看就要降级成快车,每天的流水直接打骨折,家里还有个上大学的娃等着嗷嗷待哺。
他为了追回3500块的有形资产,却被平台没收了价值远超于此的无形资产。
你说这叫什么事儿。
问题的根子,就出在他追车时,给那个还在等他的乘客打了个电话。
咱还原一下现场。
那边车刮了,一溜烟跑了。
这边肾上腺素飙升,一打方向盘就追。
车里乱糟糟的,手机还在响,订单滴滴答答。
王师傅抓起手机,估摸着是吼着说的:“师傅!我叫王师傅!车被撞了,人在跑,我得追!您赶紧重新叫一辆!”
多正常的反应啊!
换谁在那节骨眼上,也想不出第二套方案。
你总不能指望他一边上演警匪追逐,一边还能心平气和地点开APP,慢悠悠地在菜单里找取消订单,再填个三百字的理由吧?
可平台不这么想。
或者说,平台根本就“不会想”。
它就是个巨大的、由代码堆起来的利维坦,它的眼睛就是数据。
在它眼里,没有“肇事逃逸”,没有“正当防卫”,只有一连串冰冷的指令。
它只看到:司机,呼叫,乘客,取消。
然后,逻辑链自动闭合,惩罚机制精准启动。
这套网约车规则,说白了,就是个防君子不防小人的“天网”。
它能筛掉大部分想挑单、耍滑头的司机,但它分辨不出王师傅这种十万火急的倒霉蛋。
算法的铁拳砸下来的时候,才不管你是不是好人。
这就特没劲了。
我们总说技术让生活更美好,可有时候,技术也让生活变得更没有人情味儿。
你跟客服申诉,对面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车轱辘话,听着像个语音机器人。
你感觉自己不是在跟一家公司对话,是在跟一道无法逾越的防火墙较劲。
那个赔了3500块的肇事司机,反倒是这出现实闹剧里最潇洒的人。
他犯了错,但用钱解决了问题,档案里干干净净。
而王师傅呢?
他没犯错,他只是在规则的灰色地带里,用人类的本能做出了最直接的选择,结果却被系统打得找不着北。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滴滴平台后来还发了个声明,大意是说我们正在“核实”情况。
早干嘛去了?
等媒体的长枪短炮都怼到脸上了,才想起来走流程?
这种滞后的“青天大老爷”做派,除了让人觉得可笑,还能有什么呢?
所以你看,这已经不是一个司机冤不冤的问题了。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问题:当你的人性化操作,撞上了系统的铁壁时,你该怎么办?
当规则本身变得比错误还要伤人时,我们该向谁去讨个说法?
王师傅最后也许能拿回他的12分,但这事儿留下的那个大问号,估计很久都消不掉。
他那天下午,赢了道理,赢了赔偿,却差点输掉了饭碗。
也不知道他看着那3500块钱,心里到底是个什么滋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