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海警举起白旗的画面,我相信大多数人都已经看过了。真实的影像,比任何外交辞令都直接。可事情没过多久,菲律宾方面就开始否认自己在黄岩岛被中方管制。理由?无非是面子挂不住。在中国海警喷水驱离、喊话警告的镜头面前,他们选择装作什么都没发生,但那面白旗,解释起来可比他们想象的难得多。
要说清这事,得先回到最初。半个月前,十多艘菲律宾公务船不顾劝阻,闯进了黄岩岛领海。中国海警依法采取了包括航路管制、水炮喷射在内的驱离行动。而黄岩岛是什么地方?它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这个事实不容任何争辩。中方的做法,既符合国内法律,也符合国际法,程序和力度上都稳得很。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这一次并没有选择扣船抓人,而是采用了更为温和的驱离手段。这不仅体现了操作上的分寸感,也反映了策略上的自信。菲律宾否认自己被管制,说白了就是遮羞。对他们来说,一旦承认,不仅国内会骂,国际上也会笑。
这个插曲还和近期一个新动作有关。就在不久前,中国宣布在黄岩岛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根据相关法律,核心区禁止一切活动,缓冲区限制科研观测,实验区才有条件地允许有限人类活动。这不仅是生态保护,更是为南海维权加了一层法律盔甲。
一旦有这块“自然保护区”的牌子,中方的海警力量在驱离侵权船只、限制外国活动上,有了更充足的理由和更灵活的手段。如果未来需要在黄岩岛建设长期驻守的机构、部署科研监控,甚至加强防御能力,这些都可以放在生态保护的外衣下推进。
可想而知,这对菲律宾的心理冲击不小。因为这种方式,不仅节省了维权成本,还从法律和事实两个层面占了上风。他们原有的那点“操作空间”被压缩得更紧了。马科斯政府的反应过激,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实,菲律宾近来在南海的举动,很难脱离他们国内政治的背景。今年国内防洪工程腐败丑闻闹得沸沸扬扬,民众怨气大。为了转移视线、维持支持率,马科斯只能继续走挑衅中国这条路,好塑造一个表面“强硬”的政府形象。只是这一次,他们没想到中方处理得不温不火,既不退让,也不让事态升级,结果让菲律宾的挑衅显得没啥存在感。
就在中菲围绕黄岩岛的摩擦还没消停时,英国的“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打击群又跑来刷了一波存在感。9月21日,他们宣布穿越南海,还顺便在新加坡停靠。之前他们就干过类似的事,比如派护卫舰过台湾海峡。
英国离南海十万八千里,跑来干什么?说白了就是向美国表忠心,顺带为自己博一些国际话题。问题是,这条航母本身事故不断,前几次出海都闹过笑话。就算硬着头皮来了,对中国一点威慑力都没有。中国在南海的现实控制力,足以让所谓“航行”变成单纯的路过。
有意思的是,英国在南海晃悠的时候,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正在这里做科研试验。一边是远道而来的外来力量作政治秀,另一边是自家新航母加紧提升战力。这种对比,让人一下就能想到谁在这里是真正的主人。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防长董军在香山论坛上的讲话分量很重。他直接点名某些域外国家打着“航行自由”的旗号,实际上却公然挑战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话讲得很直,不欢迎域外势力来搅局,南海的事是地区国家自己的事,中方会依法维护主权和权益,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国际法治。
这番表态,现场的各国代表听得门清。南海沿岸的很多国家对谁能提供稳定,其实心里有数。与中国合作,才能换来发展和安全;跟着域外势力折腾,迟早被当作棋子消耗掉。菲律宾眼下的处境,就摆在那儿。
这几件事放在一起看,其实能看出一个连贯的脉络。菲律宾在黄岩岛制造摩擦,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并赚取国际同情;美国的动作偏口头支持,没有实质投入;英国则是来为自己露个脸。这些所谓“动作”,都没能带来局势的根本变化。事实上,中国正用一套法律、外交和海上力量的组合拳,把黄岩岛及周边变成更稳固的可控区域。
未来菲律宾大概率还会继续小动作,可能再派船来试探,或者借国际仲裁炒作,也可能与美、日搞联合演习。但这些不会影响中国的根本立场。南海是中国的,黄岩岛更是中国的。这一点,不会因为他们的喧嚣而动摇。
最后,这场风波留下的画面很简单:中国海警在黄岩岛海域平稳执法,菲律宾船只一边被喷水驱离,一边挥舞着白旗。而在更远处,英国航母一路走马观花。画面背后的意思,其实比画面本身还要直白。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