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当年全国轰轰烈烈搞垃圾分类的场景吗?一堆专家振臂高呼,全国媒体轮番渲染,仿佛只要垃圾能完美分清,就能拯救城市命运。可没几年,这股热潮就消退了,很多焚烧厂甚至抱怨“垃圾不够用”,这究竟是为啥呢?
其实,这背后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相信很多人都感同身受。一开始,本该用理工方式解决的问题,却用宣传、罚款、志愿者维稳这类人文社科手段去处理。技术不断升级,垃圾处理车越来越先进,智能焚烧炉能精确控制温度和排放,但居民还在为“鱼骨是湿垃圾还是干垃圾”“塑料盒粘了酱还算不算可回收”而纠结。而且,很多城市根本没有成型的后端分类运输系统,环卫车图省事全混一车拉走,居民辛苦分好的垃圾全白费,这不是耍人嘛!谁还愿意继续配合分类呢?
另外,分类难度设计得太理想化,生活节奏快的人根本没精力去仔细分类。政策宣传还总强调“你不分就是不文明”,做错了还可能挨罚款,时间长了,谁能没情绪?最终,居民心灰意冷,政府也不再大力抓这事儿,垃圾分类从全民工程变成了摆设。
不过,办法总比问题多。现在已经有了不少好的解决方案。就拿北京来说,11座厨余垃圾处理厂完成了“破袋改造”,市民带袋扔垃圾,垃圾桶自己就能完成破袋、分拣、回收,既方便又不会弄脏手。还有的小区装上了垃圾分类机器人,一袋垃圾进去,重的变厨余,轻的成其他垃圾,居民不用再纠结怎么分类。更有AI督导系统,通过监控和语音识别,对乱扔、混投行为进行提醒和取证,这种“软压迫”效果还挺好,没人愿意在镜头前当反面教材。
上海不但立法推行垃圾分类,还搞了“两网融合”,让生活垃圾回收网和再生资源回收网合并运作,真正做到“你分的,我能收,我收的,我能用”。在技术上,也开始向“能源化”靠拢,厨余垃圾可以厌氧发酵生成甲烷发电,其他不可降解垃圾可以高温气化或热裂解成可再用燃料,这样垃圾就从包袱变成了潜在能源,既能减碳又能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