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平定安南的巨大损耗:众多勋贵高官牺牲,这是放弃此地的核心缘由 - 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明朝平定安南的巨大损耗:众多勋贵高官牺牲,这是放弃此地的核心缘由

2025-11-24 01:16:12

明朝平定安南的巨大损耗:众多勋贵高官牺牲,这是放弃此地的核心缘由

公元1427年11月,大明朝廷放弃了朱棣时期设立的“交趾郡”,决定重新建立与安南的朝贡关系,并选择从安南地区进行大规模撤退。

毫无疑问,这一行动明显削弱了自永乐盛世起建立的明朝威信,毕竟如今的安南就是越南呀。

古代大多数朝代都喜欢以扩展疆域来彰显荣耀,可偏偏宣宗皇帝,被人称作“明君”的他,为何会舍弃他祖父留下的这份“政治传家宝”呢?这其中既有偶然的巧合,也有必然的必然。

毫无疑问,偶然因素跟宣宗的性格息息相关,他对外的态度也是继承并发扬父亲仁宗皇帝的遺志。他们不喜欢打仗,更偏向于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专注于经济的发展。

比方说仁宗在当政时,就已经开始大规模地停止了父亲一些朝贡政策,比如过去那些采购外国珍贵物料、修建海船的事情全都取消了,转向走稳扎稳打的路子,不再去“扶贫”。

宣宗可就更大胆了,不仅仅是关注经济,还把眼界放得更大,一下子把触角伸得更远,直指政治方面。

在这位蟋蟀皇帝眼里,安南不过是一块“鸡肋”,有了它,虽然能对东南亚一些小国起到一定的威慑效果,可实际上收获不多,根本不可能为大明带来多少财政收入。这算得上是个面子工程,实在不值当。

而且为了维持他的地位,消耗了不少心血,这就是咱们说的必然原因——那时安南还一直在反叛。

这个情况也不是宣宗那一朝才有的,实际上从朱棣平定安南、划入交趾郡起头,明朝虽然已经控制了安南当地区,但从那会儿开始,这块地皮就没怎么安分过。

永乐十五年,明朝派丰城侯李彬做总兵官,守着安南。自那以后,从李彬、陈智到洪熙年间的李安,连续两个朝代,明朝的将领几乎一直在打仗平叛,没怎么歇过。

宣宗登基后,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完全放弃安南,为了维护国家的威望,也曾积极采取行动平定叛乱,比如在公元1426年4月,他任命“成山侯”王通为征夷将军,带领大军去攻打安南。

王通是宁国公王真的儿子,和他父亲一样,身经百战,作战非常勇猛,在永乐年间多次征战各地,积攒了不少战功。可以说,他背景深厚,能力也强。

所以在仁宗时期,他受到了重视,担任后军都督府的领导,还被授予太子太保的头衔。

当安南那边出了点儿乱子,宣宗专门挑中了他来当平叛的统帅,可看得出对这场战役的重视程度。说起来,宣宗虽然觉得那片地可以牺牲掉,但他从头到尾也没少做那些应当做的事。

那王通表现得怎么样呢?史书里也有一些详细的记载。一开始,交阯那边,官方派了政事官等人去剿灭黎利,可结果因为配合不默契,最后搞砸了。

之后,王通志得意满,绝不再看轻对方,打算制定详细计划,分成三路出击。那阵子,大军排列成营,绵延数十里,旗幟遮天蔽日,气势宏伟得很。因为双方差距太大,感觉胜利就在眼前,似乎已指日可待。

可没想到,最后指挥袁亮的战役全都败了,陶森和钱辅也都被杀了,手下的五百多人也全部被擒住了。

败了仗以后,王通心里憋屈,越发着急了起来,就在没搞清楚地形的情况下,贸然行动,在不了解地势的情况下在宁桥遭遇伏击,结果战败了,导致尚书陈洽、内官李亮还有五万士兵都牺牲了。

据记载:“溺死者甚重,宁桥之水为之不流。” 可以看出这次败仗相当惨烈。王通在这次大败后,慌忙撤到东关城,脸面都顾不得了,只得黯然上书请求朝廷派兵援助。

王通这次败得真叫人震惊,宣宗压根没料到这个小地方竟然如此难应付,只得又派兵去帮忙。到1427年,朝廷再次派出“安远侯”柳升带领军队出征交趾。

柳升果然是宣宗朱瞻基的“杀手锏”之一,一到安南那边就连连战胜敌军。

可是,时间一长,柳升也变得太自信,开始轻敌,曾追击敌军误入圈套,陷入泥坑,结果四面埋伏的伏兵突然发起攻击,最终柳升在这场战斗中遇难。

其实因为上次犯过一样的大错,手底下的人之前就劝过柳升。比如主事陈镛就说:“这伙贼说不定是在示弱引咱们上当,要小心贼人设伏,皇上的玺书也早已郑重叮嘱过,我们得提醒他注意。”

听完对方那番语重心长的叮嘱,柳升毫不在意,结果就酿成了悲剧。

后来因为后勤出了问题,加上军心散乱,打败仗变成了家常便饭——之后,右参将都督崔聚就带着大军在昌江和叛军交手,可结果又是一场惨败,崔聚被俘,而且郎中史安、主事陈镛、潘禋、李宗昉都战死战死,战死的人数还不少,万余明军全军覆没。

王通一听到朝廷的援军都打败了,特别是一听柳升也牺牲了,吓得魂都飘了,慌忙往撤退跑,没头没脑的就逃命去了。这一下子,明军的败局基本确定,交趾的大部分州县都落入了黎利集团手中。

由于伤亡太大,王通不得已只得和安南的叛军在东关城南会面,商量着要不要讲和。

由此可见,明朝在平定安南之乱时,单是战死战伤就相当惨烈。比如宁桥那次,败得死沉沉,结果杀死了5万士兵;再比如柳升的败仗,也让万余精锐战死沙场。

再加上其他一些零碎的损失,这次平乱,明军的伤亡居然高达7万多人,大部分还都是精兵强将。

值得一提的是,眼前的大明早就不像永乐时期的那会儿了。那会儿朱棣能一举凑齐五十万大军去讨伐蒙古,但自永乐年间开始,南北连连遭遇水灾和旱灾,税收一年比一年少。

再加上像迁都、讨伐蒙古和下西洋这些大规模的工程,明朝的国力逐渐变得捉襟见肘。

到了宣宗那会儿,明朝的国力已经跌到了谷底,损失7万人的军队,虽然还能派出远征的部队,但对明朝来说,也算是一大负担了。

正如史书上写的:征讨安南,已经引发了明朝的地方叛乱,还有守备不足、劳役用人吃紧这些重大难题。再说了,不只是士兵亏了,明朝还丢了不少勋贵和名将。

最让人难过的,莫过于柳升、陈洽的逝世。

柳升在大明王朝里绝对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顶级将领啦,他虽继承了父亲的职位,但比起父亲来说,可是更加厉害,既有胆识又善谋略。早年的时候,他曾跟随重臣张辅出征交趾,立了不少战功,最后被封为安远伯爵。

说到他呢,大伙可能也只知道他曾跟着朱棣打了五次北伐,战绩累累,无数战功收获。

其实还藏着个冷门消息,懂的人不多,那就是:这个人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正式编制的“炮兵”部队,无疑是中国火器时代的开山祖师,明朝有名的神机营,也曾经由他担任“一把手”。

不知不觉中,他曾经在朱棣北伐的战役里,带领神机营冲锋在前,狠狠地击败了阿鲁台,晋升为侯爵。而且,还曾参与平定宁夏叛乱和唐赛儿之乱,算是战功赫赫的人物了。

只要有战争,无论是北边、南边还是西边,那里都少不了他,这也反映出朱棣特别看重他。而史书上也说,柳升受到朱棣的宠爱远远超过其他侯爵。

更值得一提的是,仁宗朱高炽登基之后,柳升被封为右军都督府、太子太傅。这不仅让他成为重要的大臣,还成为太子(后来叫宣宗)的老师。

因此,柳升不仅是爷爷留给宣宗的一位名将,代表着在军中的重要份量,更是父亲留给他的指导老师。家里有个长辈,就像拥有一件宝贝,更别提他还是位军事领袖,不管是名气、地位,还是政治上的影响力,都远远超出普通的将领。

这个经过多次战斗的老将,毫无疑问是平叛行动中最大的损失,也给宣宗的新一届领导团队带来了挺大的冲击。

提到陈洽,这人可不是普通人物。他早在洪武年间就当上了兵科给事中,凭着过目不忘的本领和出色的工作表现,曾受到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嘉奖,还被赐了一件金织衣。

等到朱棣登基之后,他的官位又上了一个台阶,先被授予吏部右侍郎的职位,后来又升任大理寺卿。在朱棣征讨安南的事情上,他负责协助指挥军务,主管粮草,贡献挺大的。

朱棣一平定安南之后,就和黄福一道,安抚那边的老百姓,挑选人才,整顿风纪,为安南的归顺发挥了很大作用。尽管安南经常有叛乱,但他一直跟随张辅左右多次平乱,最终被提拔为兵部尚书。

到了仁宗那会儿,这些老臣子,名声显赫,德高望重,开始接管布政司、按察司,还帮着打理军务,影响力挺大。

宣宗登基后,积极配合王通平叛,王通在宁桥遇伏前,这位老资格的元老曾多次劝说要提防伏兵,可惜对方不采纳,结果大军全军覆没。

其实在这次败仗里,陈洽原本可以跑掉,可他偏偏骑马上前冲入敌阵,结果伤势太重摔下马。有人想救他,但他却呵斥他们,不让人把他扶起来。

这位原是文官出身的重臣,挺身而出,大声喊道:“报国的事就在今天,义不苟且也要活着回来!”说完,他就拿起兵器,继续拼杀。力竭之时,击杀了几名敌人后,他便自刎而死,表达了他的忠勇。

陈洽是个重臣,柳升则是名将,这一文一武都可以说是皇帝的左右手,宣宗一直都记挂在心头,心里也挺难受的。

除了这些人,还包括郎中史安,主事陈镛、李宗昉、潘禋,这四位在和柳升的那场战役里都牺牲了。

史安是江西丰城的,本来以“廉重好学”出名,身为进士出身,算得上是个优秀的政治人物,后来还官升到礼部“仪制司郎中”。

这位礼部官员是当时最核心的负责官员,负责选拔和任命官员的得力人物,所以在学界中的威望很高。他手里的权力可不小,影响力也远远超出了常人。

陈镛也是进士出身,官到礼部祠祭司主事,掌管祭祀大事的要员,在当时重视祭祀的朝廷中影响力不小,还曾被杨士奇夸“清介端确,表里一出于正“,前途一片光明。

更别说,他当时还劝柳升不要太掉以轻心,要是能活着返回来,肯定会得到重用。

潘禋曾经涉及过永乐大典的修订,担任“军都事”一职,带领柳升去伐安南,能力还算不错。至于李宗昉,他的身份大致和陈镛、潘禋差不多。

前面提到,柳升在一场战役中俘虏了崔聚,这位曾经陪伴朱棣靖难的将领,官职达到河南都指挥佥事、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用现代说法就是中央军的核心帮手,正二品的高官。

虽然被擒,但他发誓绝不投降,最后还是遭到了残酷的杀害。

在之前和王通的那场战斗里,牺牲的指挥陶森、钱辅,以及内官李亮都算是重要角色。指挥使在军队中仅次于总兵官,算是中层领导了,内官呢,是永乐时期派到各地负责监督外观的重要官员,地位其实也挺不差的。

除了这些贵族阶层的人物以外,肯定还有不少中低级官员和将士。我们既感叹明朝的武将那份硬骨头、文官那份气节,可也得承认,这么大规模的人才流失,无疑对宣宗的新朝文化和军事体系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长期的镇压得花不少钱,就算了,还得付出巨大代价来平定安南叛乱,结果收获跟付出比完全不成比例。所以宣宗就选择了战略性放弃安南,到了1427年,他派人去安南,对那边的叛军说:同意沿袭洪武时期的规矩,继续保持明朝和安南的朝贡关系。

到了1428年,明朝逐步开始大规模地收回军队和民众,慢慢放弃对安南的控制,最终导致安南完全独立脱离明朝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