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男篮险胜上海,但余嘉豪的对抗短板,比58-52的低分更扎眼 - 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浙江男篮险胜上海,但余嘉豪的对抗短板,比58-52的低分更扎眼

2025-11-24 02:21:07

浙江男篮险胜上海,但余嘉豪的对抗短板,比58-52的低分更扎眼

58比52。

当全运会男篮四分之一决赛的终场哨声响起,记分牌上的数字仿佛在诉说着这场浙沪大战的惨烈。

赢了,浙江队是赢了,但看过比赛的球迷心里都清楚,这球赢的真叫一个“憋屈”。

全场充斥着肌肉碰撞的闷响、篮球砸筐的“哐当”声,以及无休止的犯规和罚球。

这哪是篮球赛,这简直就是一场在禁区里持续了48分钟的摔跤比赛。

而这场绞肉机般的比赛,把一个人无情地推到了风口浪尖,甚至说,是放在了显微镜下仔细审视——浙江队的未来核心,被誉为“小姚明”的余嘉豪。

还记得小组赛吗?

那个全新的余嘉豪简直让所有人都眼前一亮。

肉眼可见的减重成功,让他彻底甩掉了以往的笨重。

他能跟着后卫跑全场快攻,能像欧洲内线一样在高位策应出球,甚至还能拉到三分线外小试牛刀。

那一刻,球迷们兴奋地讨论着:“中国男篮的空间型五号位,这不就来了吗?”他跑得更快了,跳得更高了,看起来更符合现代篮球的潮流了。

希望,似乎就在眼前。

然而,当比赛强度陡然升级到淘汰赛级别,当上海队的张知垚和闫鹏飞像两头蛮牛一样轮番冲击他时,残酷的现实给了所有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那个在小组赛里健步如飞的“新版”余嘉豪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在上海队内线肌肉群面前屡屡吃瘪,连站稳都显得费劲的迷茫大个子。

36分钟,不算短的出场时间。

数据呢?

14次出手,只命中4球,命中率惨不忍睹。

更要命的是罚球,6次站上罚球线,仅仅命中1球。

全场9分11个篮板,对于一个被寄予厚望的内线核心来说,这份成绩单,不及格。

数据是冰冷的,但比赛的过程更让人揪心。

进攻端,余嘉豪一次次尝试在低位背身单打,可无论他如何发力,都无法将对手顶开哪怕半步,最后只能选择仓促的、变形的翻身跳投,结果自然是“哐哐”打铁。

防守端,他更是成了上海队明确的战术攻击点。

对方的内线球员拿到球,二话不说就是朝着余嘉豪的身体凿,他根本扛不住,防守位置被一冲就散。

减重带来的对抗能力下滑,在这场高强度的肉搏战中被无限放大。

顶不动,扛不住。

技术?

在高强度的身体对抗面前,一切都成了空中楼阁,根本施展不出来。

减重这把双刃剑,在享受了它带来的机动性红利之后,终于露出了它锋利的另一面,狠狠地割向了余嘉aho自己。

这不禁让人想起一个反向的例子。

当年姚明初登NBA,面对奥尼尔、本·华莱士那样的禁区野兽,上的第一课是什么?

不是练勾手,不是练罚球,而是增重,疯狂地增重挂肉。

只有当你的下盘能稳稳扎根在三秒区,你才有资格去谈论技术。

而我们现在备受期待的希望之星,却似乎在走一条完全相反的道路,这其中的悖论,令人深思。

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头。

下一场,浙江队将直面拥有周琦与胡金秋的四川队。

这是什么概念?

“大魔王”周琦和“大秋”胡金秋,这可是目前国内最顶级的两位内线。

他们不仅拥有余嘉豪完全无法匹敌的内线吨位和对抗能力,胡金秋的中距离更是稳如泰山,而周琦的防守覆盖面积和外线远投能力,更是国家队级别的存在。

可以预见,那场比赛,余嘉豪的防守端将会被无限针对。

如果他选择蹲守禁区,周琦和胡金秋的外线投射会让他顾此失彼;如果他被迫扩大防区,以他目前的速度,又很可能被一步过掉,身后便是一片开阔地。

他那刚刚萌芽的“空间型内线”转型之路,即将迎来终极Boss级别的压力测试。

所谓的西班牙西乙联赛历练,为他打磨了技术,开阔了眼界,但这场全运会的“铁血之战”证明了一件事:篮球这项运动,尤其对于内线球员,身体对抗永远是地基。

地基不稳,再华丽的建筑都有瞬间崩塌的风险。

如何在减重带来的灵活性,与增重带来的对抗性之间,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黄金平衡点,这是摆在余嘉豪和他背后团队面前最棘手的难题。

当然,一场比赛的失利,并不能否定一个年轻人的所有努力。

对于年仅18岁的余嘉豪来说,成长之路本就布满荆棘。

在顺风顺水的小组赛后,能有这样一场“当头棒喝”的比赛,让他提前认识到自己与顶级内线的差距,认识到转型之路的残酷性,这绝非坏事,反而是千金难买的宝贵财富。

正视问题,远比沉浸在虚假的赞美中更有价值。

接下来的淘汰赛,乃至重返欧洲赛场,都将是他补齐短板、淬炼真金的试炼场。

对于这位我们倾注了太多希望的国产内线新星,或许我们应该多一些耐心。

所以,摆在余嘉豪面前的路其实已经非常清晰了:是继续坚持减重,去赌一个尚不确定的“空间型”未来,还是选择重新把失去的肌肉挂回来,做回那个我们曾经熟悉的、能在禁区里翻江倒海的传统巨兽?

这道选择题,恐怕比任何一场比赛都更难回答。

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