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导弹方阵威武雄壮地驶过长安街,那震撼人心的一幕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外国媒体的镜头几乎都贴到了导弹车身上。在这个时候,回头看看俄乌战场上俄罗斯“匕首”导弹被“爱国者3”拦截的尴尬场景,人们忍不住将视线投向我国的鹰击-21导弹,一比之下,差距一清二楚,令人佩服不已。
咱们先从外观聊起吧。鹰击-21导弹的弹头线条分明,好像经过雕琢一样,明显看出双锥体的折线设计。这种特别的造型藏着大秘密,双锥体能让导弹在大气层再入时灵活机动。原理就是利用激波带来的强升力,实现远距离的高超音速滑翔,还能灵活变轨,突防能力那是真不得了。虽然滑翔能力不如乘波体强,但双锥体操作更方便,适合精准制导,而且战斗部的空间也比较大。
看看俄罗斯的“伊斯坎德尔”跟“匕首”,它们的弹头都是圆溜溜的,从顶部到尾部都是光滑的弧线,那叫“曲线旋成体”。乍一看,线条流畅,其实在高超音速机动方面,就有个天生的短板。讲究点说,“伊斯坎德尔”跟“匕首”其实就是传统弹道导弹的改良版。俄方到两年前才不得不承认,这两款导弹在末端是没有机动能力的。这意味着它们的飞行轨迹基本上是固定的抛物线,敌人的反导系统只要算出这个抛物线,基本就有把握拦截了。
从技术原理上看,鹰击-21导弹的双椎体结构由两个不同角度的锥段搭配而成,外形明显带有凸起的折角。这种设计提升了升阻比,让导弹即使在高超音速状态下,也能保持不错的气动控制。有研究表明,双锥体的结构配合气动舵面,像是在导弹身上装上了隐形翅膀,允许它在高速飞行时依旧能灵活转向。
“匕首”导弹采用的曲线旋转体结构,由于没法形成明显的激波,所以升阻比差得很,这让它在完成那些复杂的机动作战中显得力不从心。在俄乌冲突里,这导弹经常被拦截,这实际战场的表现也验证了它在最后阶段机动能力方面确实有不足。
在性能上,鹰击-21的表现堪称出色,双锥体设计让它的机动范围高达几百公里。试想一下,一款如此迅猛的导弹,最后时刻还能灵活摆动,不停变换攻击路径,哪个反导系统能顶得住这般猛烈的冲击呢?
跟它比起来,“匕首”导弹宣称最高速度10马赫,其实指的是导弹在接近弹道最高点时的最大速度。再入大气层后,空气阻力一作用,就会导致速度减慢。“匕首”的弹头和弹体没分离,按照弹道理论计算,即使米格-31起飞时用很大的加速度,那种结构和体量的弹道导弹,最终再入速度也顶多在7马赫左右。进入大气层的尾端速度估计还会低于5马赫,末端制导时速度很可能会跌到3马赫左右。有乌克兰空军防空部队2014年的报告说,其实“匕首”导弹的末速没有俄军吹得那么快,大概就是3.1马赫左右。导弹接近平地前,末速大概在1100米每秒。
乌克兰空军司令部在2024年曾透露过,在基辅那场“爱国者-3”防空系统和“匕首”导弹的交手中,“爱国者”导弹能成功拦截“匕首”,主要原因是“匕首”的末端速度不算太快,弹道也比较稳定呆板。总的来说,性能出色的防空反导系统,确实能够拦截“匕首”,这是个挺明确的结论。
不过,拦截“匕首”确实给美制“爱国者-3”反导系统带了不少麻烦,毕竟这毕竟是反导行动嘛。要是遇上真正具备末端机动突防能力的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那“爱国者-3”几乎算是毫无反应的余地了。
我们中国定义的高超音速导弹有两种:一种是用乘波体弹头或双锥体,由火箭助推,在大气边缘进行滑翔跳跃的弹道飞行;另一种则是靠超燃冲压发动机,在大气层以内飞行的飞航式导弹。这个“高超音速导弹”指的是飞行速度超过5马赫,在距地面20到100公里的近空间里,能长时间高速机动滑翔或使用动力飞行来完成精准打击的武器,具有很高的升阻比、更快的速度、强悍的机动性能和突防能力。要是照俄罗斯只看速度的话,二战中的德国V-2火箭也能算作高超音速导弹了。
要说起,鹰击-21在咱们国家的高超音速武器家族里,算是比较“靠后”的了,性能上稍微逊色一些,还有人家更炫的乘波体设计以及吸气式超燃冲压发动机的高超导弹。去年美军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米利提到中国的高超音速武器时,说得挺震撼的,叫“令人震惊”哈。现如今,把鹰击-21和“匕首”一放对比,咱们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他当初那种震撼的心情。
在导弹技术圈里,实力说话才最靠谱,外形虽重要,但性能才是真硬道理,宣传铺唬不了技术差距。就像武林中两位高手比武,一个还是用普通招式,另一个已掌握了绝世轻功,差距一目了然。中国的鹰击-21导弹,明显展现了咱们国家在导弹技术上的厉害水平,让全世界都看见了咱们国防的强大和自信。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导弹技术肯定还会继续破纪录,创造更多奇迹,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撑起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