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八月初的一天,我忽然萌生了一个念头:不如试试日更一个月吧,玩一下,看看自己能不能坚持每天写一两篇文章。
口罩那几年,我写得确实很少。好几位读者留言说,我的这个号都变成“年更号”了。每次看到这样的提醒,心里也是各种滋味,也总是答应“会写的、就快更新了”,却迟迟没有真正动笔。
直到上个月,我又收到一位姑娘的留言。这才让我有了尝试日更的念头:那就从8月10号开始吧,一天也不断更。
这个过程不容易。最难的还不是坚持本身,而是每一次面对空白文档时的自我怀疑:写什么?怎么写?要不要追热点、迎流量。
本以为自己不会太在意。开始写了之后才发现,更新的第一篇,还真就追了一下热点。不由得感叹一番,人真的是矛盾体啊。
既然如此,就不多想了,写吧。
就这样,写着写着,不知不觉就到了9月5号。
还差5天,日更就满一个月。大家给我点支持吧。
我应该是能顺利跑到10号。但说实话,确实有点累了。希望正在阅读的你,给我一点支持和鼓励,陪我跑完这段写作的小马拉松。
下面这篇文章,会分享那位姑娘的留言,以及——我为什么决定继续写下去。
文章标题:别怕写不好!最无用的文字,都可能是救命的通道
朋友,如果你心里藏着写作的梦,却又迟迟不敢开始——我想对你说些悄悄话。
写作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它不过是用笔来说话,而说话,也不过是用口来写作。你每天都在表达,不是吗。和亲人聊天,与朋友说笑,甚至独自嘀咕。写作就是这样的自然,这样的简单。
前些天刷到个短视频,说豆瓣上有那么一个有趣的小组。
那里专门聚集了一群字写得“丑”的人。他们创建这个小组的本意,是让写字不好看的人有个展示的天地。组里还有条规则:字不丑的不准发!多有意思。
那里的字,丑得五花八门。有的歪歪扭扭,有的张牙舞爪,还有的密密麻麻挤成一团。但神奇的是,这些写字抽象的人仿佛有自己的辨认密码。不管多么难以辨认的字,他们总能识别出来。
久而久之,这个小组成了生活中的丑字分享站。
有人发帖求认老师的抽象笔记,还有人分享老板的丑字留言。组里的人们也是热情地伸出援手。
或许,他们也带着一点小小的心思:想看看是不是真的有人写得比自己的字还要丑。
直到有一天,这个小组迎来了一次特殊的求助。
有人发帖:“爸爸在ICU病床写的字,求大家帮忙认认。”
那一刻,小组的氛围悄然转变。不再是单纯的嬉笑调侃,而是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温暖。
组员们收起玩笑的心情,竭尽全力地辨认、猜测、分析。从那些颤抖的笔画中,他们读出了一位病重父亲的诉求:喉咙里有东西咳不出来。
从此,辨认亲人病榻上的字迹,竟成了这个小组的特殊使命。组长专门设置了辨认亲人字迹的专楼,那些曾被嘲笑字丑的人,如今用自己的特殊技能传递着人世间的温暖与关爱。
谁会想到呢?
那些曾被视作“无用”的丑字,在关键时刻竟成了救命的信息通道。
这让我想起庄子里讲的一个故事:有一棵叫做樗树的大树,树干臃肿,枝条弯曲,木匠连看都不看它一眼。正因为这棵树“不成材”,所以没人砍伐它,它得以长得枝繁叶茂,让人们在树下乘凉休憩。
它的“无用”,反而成了它最大的用处。
那些丑字不正是如此吗?在书法的世界里,它能有什么价值。但在特定的时刻,它们却传递了最重要的信息。
写作又何尝不是这样?
你或许觉得自己写得不够好,文笔不够,构思也不够。但你知道吗。正是那些看似平平无奇的文字,可能在某时某刻,照亮了某个人的黑暗。
上个月,有位姑娘给我留言。
她说,在她最彷徨无助的那段日子里,偶然读到我随笔写下的一篇文字,大概内容是“法无禁止即可为”。
那时她在职场中屡屡受挫,因为太过谨慎守矩,很多机会不敢争取,结果眼睁睁看着同事抢走本该属于她的业绩。
她说这句话像一记惊雷,唤醒了她沉睡的勇气。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可能性,只要不违背规则,自己完全可以放手去做。
那些简单的文字让她泪流满面,因为她突然发现自己的世界可以如此开阔,人格的规模仿佛一下子被扩大了。
那篇文章早些年在还放在简书上,后来我觉得太烂,就删掉了。却不想成了她打开世界的一把钥匙。
姑娘还留言说,她的工作有了很大的变化;她拿到了某个很重要的资格证;参加饭局也不再怯场;她还打算学心理学,问我有什么推荐...等等。
真好。
你永远不知道,你笔下的哪句话,会给别人带来勇气、力量,甚至是改变。
写作,是一种记录。
记录你来时的路,点亮你心中的光。那些字句,是你的平凡日常,也是你的独家印记。于你,或许是寻常点滴;于人,却可能是荒漠甘泉。
有人说:“我不会写作,我不知道写什么。”那就从最简单的开始。就像发朋友圈,写今天的天气,写刚才喝的茶,写窗外那棵树的影子,写你此刻的心情。不需要长篇大论,三言两语也是写作。
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值得被记录。
有位朋友说,他父亲退休后开始每天写几句话。不过是家常琐事:今天买了什么菜,邻居说了什么话,电视上看了什么节目。十年如一日。
后来,父亲去世了,那本厚厚的笔记本成了家人最珍贵的遗产。朋友说:“每次想父亲了,就翻开本子看读,仿佛爸爸还在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家常。”
这些文字美吗?不一定。有价值吗?无可替代。
文字会带来感受,写作会带来疗愈。
开始写吧。写作永远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时候。就像学走路,总要迈出第一步,哪怕跌跌撞撞。
今天就开始,写点什么。一句话也好。重要的是开始。
不必担心写得不好。好与不好,谁有资格评判呢?只要是表达,就有它的价值。
你可能会帮助到某个正在困境中的人,可能让某个孤独的灵魂感到共鸣,也可能会在某天变成一份惊喜的礼物。
就像那个丑字小组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别人的希望。
你永远不知道,你的文字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点亮谁的世界。
如果你看到这里,也给我点支持。留言、点赞、转发,都可以。感谢这段马拉松,有你的陪伴。
作者:吴在天,心理科普作家,著有《什么样的孩子敢成功》《内在觉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