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败北的“塑神行动”?既然无法中国化,那就“去印度化”? - 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一场败北的“塑神行动”?既然无法中国化,那就“去印度化”?

2025-11-21 21:24:23

一场败北的“塑神行动”?既然无法中国化,那就“去印度化”?

这些年,在西方所谓的“主流社会”里,有三个词特别火热,都是跟中国有关的,你肯定也听说过。

这几年,外国的“主流圈子”里,关于中国的热词儿特别多,主要就这三个:一是“去中国化”,二是“脱钩”,三是“去风险化”。

“脱钩”这个词其实是美国提出来的,字面意思就是说彻底跟中国断绝一切联系,比如贸易往来啊,各方面的合作都不搞了。而“去风险化”则是欧洲人提出的,可能觉得“脱钩”这个词太尖锐了,不想完全放弃对华的贸易,又得压一压中国,就想出了这个“折中”的说法。

当这两种说法合在一块儿时,我们可以归纳为“去中国化”。

从科技封锁到贸易摩擦,再到供应链的转移以及芯片大战,归根到底都属于“去中国化”的范畴,起初他们只是把华为和中芯给赶出了局。

眼看美国逐渐提高关税,实际上就像是在挡中国制造的衬衫,根本不让它们进去,那边真是啥招都用上了。

为了弥补中国“世界工厂”位置的空缺,过去几年里,西方可是下了大手笔,拼命支持印度这个替代选项,但眼下的局势一看,明显是场失误的“造神行动”。

脱不掉的钩,去不掉的“made in China”

西方为什么打算去中国化呢?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一方面,他们觉得中国的发展对自身影响越来越大,希望减少中国在全球格局中的话语权;另一方面,某些政治和经济利益集团对中国的崛起感到忌惮,担心竞争带来的压力。此外,还存在战略上的考量,试图通过削弱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来维护自己的优势。

简单来说呢,因为中国的货品实在是便宜得不得了。

只要中国搞懂了某样东西的技术,搞定了仿制,再加上中国庞大的制造规模,这类商品立马就能变得超级便宜,就像白菜价似的。

这种感觉啊,实际上美国很清楚这一套,因为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口中高喊“门户开放、贸易自由”的国家正是美国。他们也是靠着庞大的产业规模,将当时的商品卖得跟白菜一样便宜。

现在,持有当年美国身份牌的国家,是中国。

一旦某种中国制造的商品开始出口到欧美国家,结果就是这些本土企业都难以维持生存,比如说北卡罗莱纳州,大家都叫它“北美家具之都”,可中国家具一打入美国市场,那里迅速就变得冷清了。

在过去半个世纪里,被中国商品压倒的“XX之都”不胜枚举,可是欧美国家并不害怕,因为他们还占据着技术上的优势。

荷兰这个小国,靠着对光刻机行业的垄断,硬是挤进了全球第五大出口国的位置,仅仅落下中、美、日、德这四个超级经济体之后。

凭什么?

其实也就是高附加值的科技产品出口嘛,也就知道,在欧美的印象里,中国主要是中低端货的制造地,而欧美自己专注于科技产品的研发与生产,通过科技产品的价格优势赚中国的钱。

没想到吧,现如今中国的科技水平已经到了相当高的地步,要是欧美再不采取贸易保护措施,说不定真要彻底败下阵了!

要是他们真开始搞中国化,结果发现“made in China”这标签,真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摘掉的,搞个大动作也不见得能搞掉。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基地,而美国则是最大的消费市场,要想把美国市场吃得稳稳当当,得靠中国制造的产品。简单说,没有中国的供应链,美国的物资供应就得紧张,很快就会短缺了。

中国的消费品价格还特别实惠,没有哪个国家能跟中国比,不仅便宜,质量还算过得去。所以,一旦出现物资短缺,物价就会跟着涨上来,最后可能引发一轮严重的通货膨胀。

大概美国已经忘了当年冷战那会儿,苏美两边有各自的供应体系,所以双方还能切断联系,搞“脱钩”,可是中美之间的供应链压根就是连在一起的,或者说美国对中国供应链依赖得很深,而中国则是个完整的产业链国家。

因此,想让中美彻底划清界限,基本上是行不通的。

如今,连技术方面西方也得仰仗中国。记得当年,英国为了不让华为参与你们的5G建设,把原本打算三年就搞定的全覆盖计划硬拖成五年,结果损失竟然超出了20亿英镑。

欧洲的风电项目也是这个套路,没有用中国设备,最后一个接一个地失败,德国的风场刚建到一半就被迫停工,法国也把几十个风电项目全部取消了。

就算是美国自身的军需供应链,也深陷在中国稀土身上,要么依赖稀土资源,要么依赖中国的稀土提纯技术。

技术上的难题短时间内解决不大可能,但西方倒是试过解决日常用品的问题,办法就是扶持印度替代中国“世界工厂”的位置,但结果呢,反而引发了一场搞神运动的失败。

失败的“造神运动”

在西方眼里,印度这个国家算得上个大国,手头有丰富的工业原料,人口也不少,而且整体年龄偏年轻,换句话说,适合从事工业的人口其实比中国还要多。

既然当年西方能帮扶中国,用同样的方法投资印度的话,应该也有望搞成。

因此,富士康、亚马逊、沃尔玛等公司纷纷开始在印度投入,美方更是把印度纳入了四方会谈,可见当年西方对印度的帮衬有多重。

但是,印度存在几个致命的短板,基础设施差得令人咋舌,这让印度的物流花费相当不低,再加上电力供应也不太稳定。

而且,印度的文盲率相当高,对于那些以劳动力密集为主的产业来说,工业人口最低得达到识字水平,或者至少接受过小学义务教育。但印度大部分年轻人根本没有接受过这种教育。

接受过基础教育的这些人呢,也更倾向于从事收入更高、环境更好的服务行业,所以外资在印度投资建厂,竟然还出现人手短缺的情况……

据说,印度本土对外国投资挺不待见的,搞得像杀鸡取卵一样,帽子扣个不停,各种关卡,审批卡得死死的,环保检测也不放过,哪怕上诉到法院,也得拖个好几年,工厂都快开不了门了。

关于政治方面,印度一直保持不结盟的态度,从未正式和其他国家组成盟友关系。西方费了好大劲,折腾了好几年,结果却一点收获都没有。可以说,印度就那么“矜持”,始终拉不拢人。

到了2023年,局势突然变得扑朔迷离,外资纷纷“跑路”呀,或者说是“溃退”得挺厉害。光是关门的外资企业就有2800家,真是“门庭若市”。不少公司还被开出天价罚单,比如亚马逊就被罚了1.7亿美元,真是惹得人瞠目结舌。

西方“帮衬”印度的算盘彻底泡汤了,几乎没人再提让印度去接替中国当“世界工厂”的事儿了。这其实也算是一场“失败的神化运动”。

如今,美国终于揭开了对印度那层虚假的面纱,对印度抡起了50%的高额关税。到现在为止,印美之间的贸易战也算是进行得挺激烈的,听说印度也准备要低头妥协了。

主要的让步有两块:一是减少从俄罗斯那边买原油,二是向美国打开印度的农产品市场。

这样一来,能源成本会升高,拖累印度的工业发展;另一方面,把印度的农产品市场向美国伸开,也会冲击到农民这一大群体的收入,印人党的支持率可能会因此继续走低。

美国难不成不知道这些对印度造成的影响吗?

他们当然明白这些事对印度的影响,可就是不在意。毕竟,美国已经搞定了“去印度化”这事,甚至H-1B签证的一些调整,也让不少在美印度人不得不离开了。

这次印度真是彻底输了个底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