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5日,中国首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在海南三亚某军港正式入列。三天后,海军新闻发言人明确宣布,福建舰的常驻地为三亚军港。这艘中国海军史上吨位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战舰,不仅标志着中国航母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也再次引发公众关注:为何这艘划时代的航母,被命名为“福建”?
这一命名并非随意而为。从辽宁舰到山东舰,再到如今的福建舰,中国航母均以省级行政区命名,背后是一套延续数十年的制度规范与深层文化逻辑。它既非简单的地理标签,也非单纯的行政惯例,而是一场关于历史、战略与民族记忆的庄严叙事。
中国海军舰艇的命名规则,最早可追溯至1978年颁布、1986年修订的《海军舰艇命名条例》。其中明确规定:航空母舰、巡洋舰等一级舰艇,必须以省级行政区命名。这一制度设计,旨在赋予最高级别战舰以国家象征意义,确保名称庄重、统一且便于识别。省级名称覆盖全国,资源充足,避免重复,同时具备足够的历史纵深与文化承载力。
但为何是“福建”?这要从中国近代海防的伤痛讲起。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创办船政学堂,开启中国近代造船与海军教育之先河。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艘千吨级蒸汽军舰“万年清”,培养了邓世昌、刘步蟾等一代海军将领。然而,1884年中法马尾海战,福建水师在自家门口全军覆没,成为中国海军史上最惨痛的记忆之一。以“福建”命名中国第三艘航母,正是对这段历史的回应——既是对船政精神的致敬,也是对先烈英魂的告慰。
这种命名逻辑,在此前的航母命名中已有清晰体现。辽宁舰之名,不仅因其改建地在大连,更因辽宁是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覆灭之地,旅顺、威海卫的悲壮往事,赋予“辽宁”二字沉重的历史重量。山东舰的入列日特意选在2019年12月17日,正是1888年北洋水师在山东威海刘公岛成军的131周年纪念日,舷号“17”亦暗合此意。这些细节,无不显示命名背后的深思熟虑。
命名不仅是纪念,更是战略布局的体现。中国海军三大舰队按地理区域划分:北海舰队负责黄渤海,东海舰队守卫东海,南海舰队经略南海。航母命名严格遵循这一辖区对应原则。辽宁舰对应北方海疆,山东舰镇守黄海门户,福建舰则面向东海方向,直面台海与西太平洋要冲。未来若出现广东舰或海南舰,将自然填补南海战略空白,形成从渤海到南海的完整海上防线。
这种命名方式,使舰艇与所辖海域建立起强烈的归属感与责任感。战舰不再只是移动的钢铁平台,而是成为“流动的国土”,承载着特定区域的集体记忆与国防使命。当一艘名为“福建”的航母巡航于东海,它所代表的不仅是军事力量,更是一种历史承诺:这片曾被外敌入侵的海域,如今由以它命名的最强战舰守护。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种命名强化了全民的国防认同。省级名称是每个中国人最熟悉的地理符号之一,当“福建”“山东”这样的名字出现在航母舰首,地方民众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与参与感。江苏虽尚未有航母命名,但作为1949年人民海军诞生地(泰州白马庙),其命名潜力已被广泛期待。浙江因戚继光抗倭、镇海抗法等历史,也被视为“镇守海疆”的文化象征。这些名字,将国家力量与地方记忆紧密联结。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航母命名并非进入固定序列。官方从未公布所谓“航母命名库”,后续命名仍将根据国防需求、战略布局与历史意义综合评定。舰名实行终身制,退役后优先传承给同型舰,确保历史脉络不断。这意味着,每一艘航母的命名,都是一次对国家记忆的重新确认。
福建舰入列后,仍将进行长期试验试航,逐步形成完整战斗力。其常驻三亚,既因该港具备优良的深水条件与后勤保障能力,也因三亚是南海舰队核心基地,便于向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投送力量。配套的055型驱逐舰、核潜艇等已基本就位,一支新型航母战斗群正在成型。
从马尾的硝烟到三亚的舰影,从木壳战船到电磁弹射,中国海军走过了一条曲折而坚定的道路。福建舰的命名,不只是一个符号,它是历史的回响,是战略的落子,更是民族复兴的隐喻。那些曾被列强舰炮轰开的海疆,今天正由以我们土地命名的巨舰守卫。这艘以“福建”为名的航母,承载的不只是歼-15T与空警-600,更是一个民族对海洋的重新认知与庄严承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