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鲁鸣执教受争议需反思,郭士强为何赢得球迷认可?
教练的两种境遇 为何有人被理解 有人受争议 背后是评价体系的失衡
那天看体育论坛,有个帖子让我愣了半天。一位球迷写道:“宫鲁鸣指导被骂不冤,可郭士强怎么就成了全民宠儿?”底下吵了七百多层楼。
有意思。真有意思。
我们总是习惯用结果倒推过程,用胜负定义一切。赢球时,战术是超前的,用人是大胆的,决策是英明的。输球呢?同样的选择瞬间变成固执、昏招、不可理喻。
评价一位教练,我们看的从来不只是篮球。
宫指导那次备受争议的换人,发生在比赛最胶着的时刻。他后来解释说,是想让主力喘口气。可网络不买账。骂声如潮水般涌来——太保守了!太犹豫了!人们自动忽略了之前十场类似的轮换都取得了好结果,只盯着这一次的失利。
郭指导那边呢?同样关键的比赛,同样的轮换决策。赢了,被赞“深谋远虑”;输了,也能获得“放眼长远”的理解。这差别待遇,微妙得让人玩味。
我想起个老故事。两位厨师做菜,一位往汤里撒了把盐,客人赞不绝口;另一位也撒了把盐,却被说咸得发苦。其实味道差不多,差别在于第一位厨师之前端上的都是甜点,第二位则已经上了三道咸口菜。
我们对人的评价,从来都带着前见和情绪。
体育圈有句话很糙但很真:“赢球笑嘻嘻,输球妈卖批。”这话糙理不糙地揭示了竞技体育的残酷逻辑——结果往往比过程更容易被记住。宫指导那些年在青训上的投入,为国家队培养新人的坚持,在连败面前都成了“不务正业”。而郭指导相似的建队思路,却因几次关键胜利被奉为“深谋远虑”。
这不只是篮球圈的事。
你发现没有?职场中也一样。那个总加班的表现优异,某次准时下班就被说懈怠;平时准点下班的同事,偶尔加班一次就收获满堂彩。我们心里有杆秤,但这秤砣,往往随着印象摇摆。
评价他人时,我们真的在看事实吗?或许更多是在印证自己的预期。
人心是面哈哈镜,照出的不全是真实。认识到这点,或许我们能对他人——也对自己——多一分宽容。
毕竟,谁没在某个时刻,成为别人眼中的宫鲁鸣呢?
#国庆健康充电计划#
